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88)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身体是性空的物体

有些见法者也有类似的经验。当贪、嗔、痴消失时,它们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的。过去我们不知道这些事时,心想:“怎么办?我的贪与嗔如此深重。”这并非清楚的认知。就如我们一直将疯子当成正常人,当最后了解他根本就疯了时,我们才放下心来。没有人能为你指出这点,只有心亲自看见时,它才能将贪欲连根拔除。

我们称为“行”的这身体也是如此,虽然佛陀已一再解释它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我们还是不相信,紧抓着它不放。若身体会说话,它会整天对我们说:“你知道吗?你不是我的主人。”事实上,它一直都在告诉我们,不过是以法的语言,因此我们无法了解它。

例如,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不断在变化,但从未看过它们曾征得我们的同意!当头痛或胃痛时,身体也不会先问问我们的意见,它顺随自然的因缘,径自发生。这显示出身体不允许任何人当它的主人,它并没有一个主人,佛陀描述它是个性空的物体。

我们不了解法,因此不了解诸行,而将它们当成我们的,是属于我们或他人的。由此开始产生贪取。当取生起时,有便生起。一旦有生起,接着便是生,之后便有老、病、死等种种痛苦。

痛苦的感觉是一连串缘起的结果

这是“缘起”① ,“无明”缘“行”,“行”缘“识”等,这一切都只是心中的事件。当接触我们不喜欢的事物时,若失去正念,就会有无明,痛苦立刻生起,但心通过这些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致我们跟不上它们。这就有如你从树上掉下来,在搞清楚情况以前,“砰!”的一声,你已摔在地上了。当掉落时,其实你穿过许多枝叶,但你完全无法顾及它们,只是往下掉,然后……砰!

缘起也是如此。经中如此拆解它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当你真的接触不喜欢的事物时,痛苦立即生起!痛苦的感觉其实是一连串缘起的结果。因此,佛陀告诫弟子们,要彻底观察与觉知自己的心。

一切事物只顺从自然法则,我们无法强迫它

当人降生在这世上时并无名字,出生之后,才为他们命名,这是种惯例,为了称呼上的方便而为人命名。经典也是如此,将事情拆开并贴上标签,是为了方便学习实相。

同样,一切事物都只是行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佛陀说他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是不稳定的。我们对此的了解既不深刻,也不直接,因而持有邪见,认为诸行就是我们,我们就是诸行;或快乐与痛苦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快乐与痛苦。这种看法并非清楚的认知,它偏离实相。实相是——我们无法强迫一切事物顺从我们的意愿,它们只顺从自然的法则。

在此打个简单的比方。假设你坐在一条高速公路的中央,汽车与卡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你无法对那些车子咆哮:“别开到这里!别开到这里!”那是条高速公路,你不能对他们那么说。那么你能怎么做?你应离开那条公路!公路是车子走的地方。若你希望那里不要有车子,就会痛苦。

诸行也是如此。我们说它们打扰我们,例如坐禅时听到一个声音,心想:“哎!那声音真吵。”若我们心想声音烦人,就会痛苦。若稍微深入观察就会了解,是我们前去打扰声音才对!声音就只是声音。若我们如此了解,就不会无端生事,而会让声音自然存在。

我们了解到,声音是一回事,我们是另一回事。那些相信是声音来打扰他们的人,并不了解自己。他们真的不了解!一旦你了解自己,就会很自在。声音就只是声音,你为何要去执取它呢?你知道,事实上是你前去打扰声音的。

这就是对实相真实的认知,你看见两端,因此拥有平静;若你只看到一端,就会痛苦。一旦看见两端,就会随顺中道而行。这是心正确的修行,就是所谓的“修正我们的知见”。

平静是从苦、乐两端解脱出来

同样,一切诸行的本质是无常与死亡,但我们却想抓住它们。我们带着它们,并掩饰它们,希望它们是真实的,希望能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上找到真实。每当有人如此理解,并执取诸行就是他自己时,就会痛苦。

修行佛法不能依靠比丘、比丘尼、沙弥或在家的身份,它有赖于修正你的知见。若我们的了解正确,就会达到平静,无论是否出家都无所谓。每个人都有机会修学佛法,修观、所观的是相同的事,若我们达到平静,那平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同的。那是条相同的道路,使用的是相同的方法。

因此,佛陀并不区分在家人与出家人,他教导所有人修行,以发现诸行的实相。当觉知这实相时,就能放下诸行,若觉知实相,有与生就不复存在。生无从发生,因为我们完全觉知诸行的实相,若完全觉知实相,就会有平静。有或无、得或失,都是相同的,佛陀教导我们觉知这点,这就是平静——从苦乐或悲喜两端中解脱出来。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毫无理由要生,例如毫无理由要生在高兴中。当得到某些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很高兴,若不执取高兴就没有生,若执取就是生。因此,若得到某些东西,我们不生在高兴中;若我们失去,也不生在悲伤中,这就是无生与无死。生与死,是建立在对诸行的执取与贪爱上。

因此,佛陀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瞧!他已觉悟无生与无死,这是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要去知道的,这是正确的修行。若你未达到它,未达到中道,就无法超越痛苦。

 

注释:
①缘起:佛教是中心思想之一。是佛陀说明众生为何会产生忧悲苦恼,如何才能脱离苦恼,到达无苦安稳的理想的教说。十二支缘起的顺序,依次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