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心越大越圆满,一切众生皆父母,
要从解除众生的苦,提高到众生所有
的苦我来受,这才叫“代众生受苦”
本次提要:
■ 以菩萨法度众生,还得善用种种善巧方便,有时亦可“先以欲钩牵”,目的
是为了“后令入佛智”
■ 悲心越大越圆满,一切众生皆父母,要从解除众生的苦,提高到众生所有的
苦我来受,这才叫“代众生受苦”
■ 世人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因为他们的悲心里有问题,有的悲心里总离不开
“我”,这叫“悲心杂我”
■ 儒教的慈悲是单方面的,只要皇帝或父亲快乐,哪管臣子、儿子的痛苦?
尤其被压得苦的就是妇女
以菩萨法度众生,还得善用种种善巧方便,
有时亦可“先以欲钩牵”,目的是为了“后令入佛智”
男同学气量大,难免也会生气,“老师偏爱女学生,总是给女学生吃糖。”因为女孩子贪吃啊,先以欲钩牵,先把她勾住了,然后才好教育,度众生哪有不运用善巧方便的?
比如前天走的两个女同学,是我小女儿的同学。因为我小女儿小名叫英英,所以她们叫我“英英爸爸”。她们临走时,我对她们说,“英英两个字可以不叫了吧。”意思就是让她们叫我“爸爸”,后面我又说,“我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含意就是希望她们能来我身边,当然是希望她们来常住学法喽,这都是为了把她们摄受住啊。
悲心越大越圆满,一切众生皆父母,要从解除众生的苦,
提高到众生所有的苦我来受,这才叫“代众生受苦”
下面一句是“代众生受苦”,这是修悲心。“悲”是拔苦的意思,可不是悲哀。好比孩子手上扎了根刺,疼得哭了,妈妈看了心疼,就把孩子的刺拔掉,这就是悲心。
苦都从贪瞋痴来,也就是从烦恼来。可惜世间上的人对此懂得不深不透,肯从贪瞋痴下手解决苦的没几个,即使有,也同样是不深不透。他们不信佛,当然不会按照佛的教导去做,按自己想的一套去做,多少也能解除别人的痛苦,这也是悲心,不过这个悲心不到家,也不够圆满。悲心要想圆满,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悲心越大越圆满,修行人要对每个众生都要有慈悲心,一切众生皆父母。第二点,悲心的程度要逐渐提高、逐渐深刻,从解除众生的苦,提高到众生所有的苦我来受,这才叫“代众生受苦”。
世人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因为他们的悲心里有问题,
有的悲心里总离不开“我”,这叫“悲心杂我”
世间上也有好心人,却往往会好心办坏事,不光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他们的悲心也有问题。
儒教也讲悲心,所谓“以仁治天下”,道教也有悲心,皇帝也有悲心,连小动物也有慈悲心,报上登了一则新闻,一只母狗还会给刚出生没有娘的狼崽子喂奶。可是世间上的悲心很局限,有的悲心是自私的、愚蠢的,有的是小范围的,有的经不起考验,有的悲心里边总离不开“我”,这叫“悲心杂我”。
儒教的慈悲是单方面的,只要皇帝或父亲快乐,
哪管臣子、儿子的痛苦?尤其被压得苦的就是妇女
比如儒教讲对皇上要忠,对父母要孝,但当“忠孝难两全”时,该怎么办呢?这就有矛盾。儒教希望社会安定,每个家庭都能够平衡,表面上是有成绩,可是他靠什么来平衡?有两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果让你死,你不死,就是不忠不孝。可见儒教的慈悲是单方面的,只要皇帝或父亲快乐,哪管臣子、儿子的痛苦?尤其被压得苦的就是妇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