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60-2) (总第384)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8月1日

修行要在改变个性上下功夫

本次提要:

  ■ 远离世间上的颠倒,要靠佛陀的智慧
  ■ 远离一切世俗的快乐,修好戒定慧,这就是修行的总路线
  ■ 样样抓有,空不掉,不肯放下,那不是抓住三界了吗
  ■ 修行要在改变个性上下功夫
  ■ 戒定慧、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在改变你的个性
  ■ 求福求慧才能生净土,岂能主张学愚


远离世间上的颠倒,要靠佛陀的智慧

第四句,“行想慎观颠倒境”,众生的观点都是世俗观点,如果不改变世俗观念,你的一切都是颠倒的。世间上人认为你没有颠倒,从修行的眼光来看,你全颠倒了。佛讲得非常明确:世间上人是大颠倒。修行要走正路,你要看清正路,必须要具足佛陀的智慧,要以这样的智慧来看清你走的路线到底正不正,所以远离颠倒,要靠智慧。这四句话,就把修行的过程都讲完了。

远离一切世俗的快乐,
修好戒定慧,这就是修行的总路线

常有居士来问我:“修行怎么修?”或者问:“在家修行怎么修?”好好学习这四句话。远离一切世俗的快乐,修好戒定慧,这就是修行的总路线。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都归纳在戒定慧里,成佛也是在戒定慧里成的。实际上最开始修的法跟最后成就的法是一个法,无二无别。佛法没有两样的,你开始修戒定慧,将来成佛也是在戒定慧里成的。佛的断智悲功德、法报化三身功德,也都是从戒定慧来的。

样样抓有,空不掉,不肯放下,
那不是抓住三界了吗

再比如咱们修禅定,一开始必须要学最基本的观,第一步就是修空观,将来你成佛,还是在空观里成的。你样样都抓有,空不掉,不肯放下,那你不是抓住三界了吗?三界又称三有,有就有生老病死,就有生死流转。

修行要在改变个性上下功夫

我们现在是讲第三句,“独处静居堪寂味”。我们通过分析佛门长期以来的现象、修行人的一些矛盾,归纳了三点。

第一点,修行人不能凭着自己的个性修行。人的个性不同,也就是性格不同,众生都不圆满,如果凭自己的个性来修行,能成佛吗?如果你脾气很坏,性格急躁,容易冒火,你不改变自己的个性,难道你成了佛,也性格急躁、脾气坏、容易冒火?为什么末法时期众生修行非常困难?他们不知道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他们都没有在改变自己的个性上下功夫,他们认为这是世间上的事情,我只要念经、拜佛就是修行。

戒定慧、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都是在改变你的个性

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要你改变个性,只不过没有提出“个性”两个字来,翻译的时候也没有这样一个名词罢了。其实经典里讲戒、讲定、讲慧,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有的内容还不是在改变你的个性?我们要修到像佛陀那样圆满的人格,不改变个性咋行呢?

还会发生错觉,比如我们前两天讲过,有个人非常喜欢安静,叫她一个人在房里呆十天,她也呆得住,能说这个人修得好吗?她的个性就是这样。过于偏向这样的个性已经是病态了,因为她讨厌别人,讨厌人多,难以合群,这能叫圆满的人格吗?

求福求慧才能生净土,岂能主张学愚

又给大家讲了第二点,大乘、小乘的矛盾。今天再给你们讲第三点,求慧跟求福的矛盾。我从前刚进佛门,是进的上海佛教青年会。有一次我们一起到上海圆明讲堂,亲近圆瑛老法师,他送给我们每人一张相片,相片两边写了两句话,其中一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根据这句话来说,你不求福求慧,能生净土吗?现在修念佛法门的,很多人连听经都不想听,根本不想求智慧。有的人还大颠倒,不学智慧去学愚,愚跟慧相反的,能学吗?

学愚的人还自以为容易往生极乐世界,那岂不是说极乐世界愚人特别多?真是这样的话,阿弥陀佛也会有点想法:怎么到极乐世界的释迦佛的弟子都是愚的啦?也把九品往生全推翻了,上品上生必须要智慧很大,深入经藏,发菩提心,弘扬佛法,行菩萨道。所以主张学愚的人是口说修行实非修行,口说净土实非净土,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懂佛法的缘故。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