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5)           

世界名人谈佛教 (5)

和谐一统的宗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和谐一统的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个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宗教。
                        ——
埃尔伯特·爱因斯坦

A cosmic religion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a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s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 Albert Einstein

——

  佛教的信总是个知见问题,而非相信问题。佛的言教被形容为“来——看”,请你来看,而不是来相信。
                        ——
罗睺罗 《佛陀的启示》

Come and See

  Buddhism is always a question of knowing and seeing, and not that of believing.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s qualified as Ehi—Passiko, inviting you to come and see, but not to come and believe.
           ~ Ven. Dr. W.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如何修习不执著?

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地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道德观 (5)
◎ 释隆莲

出家五众的戒,条相多少不同,主要内容都不外乎制止淫杀盗妄,与在家五戒不同的,只是在家五戒唯断邪淫。四根本戒,为成佛基础。淫障根本智,妄障后得智,杀障大悲,盗障大慈。二智与慈悲为成佛主要因素,必不可少。故四根本罪非戒不可。实则淫杀盗妄,无论在何国土,均为社会公德所不许。佛制戒每参照国法而定,佛教的道德观,总的是以不违背国家法律为准的,故守法可以说就是佛教的道德观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十 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