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介绍佛教】(117)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31)

你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辨识其它的特相。那即是在辨识每一种特相时,你都从身体的某一个部份开始,然后在它变得清晰时,再观察其它部份,直至能够在全身观察到那特相。

能够在全身从头到脚很清楚地辨识到所有十二种特相之后,你应继续以如此的顺序一再地辨识它们。尝试以这样的顺序从头到脚逐一地辨识每一种特相,直到你能辨识得非常快速,一分钟内至少三转(辨识十二种特相一遍为一转)。

现在你已熟练于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而且这些特相变得很清晰。你应同时辨识前六种特相为地界;然后同时辨识接着的两种特相为水界;接着的两种特相为火界;最后的两种特相为风界。继续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以便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不断重复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

在这阶段,有一个实用的好方法:同时遍视全身,并继续辨识全身的四界。为了保持心专注与平静,你不应像前面那样将注意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而应同时遍视全身。通常最佳的方法是,好像你正从两肩后面向前遍视全身;或好像从头顶上向下遍视全身。但这可能会使某些禅修者感到紧绷及导致诸界失去平衡。

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且趋向于近行定时,你将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刚开始的光是犹如烟一般的灰色。若继续辨识灰光中的四界,它将变得白若棉花,然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你的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的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

(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佛教的人生观 ⒇

五、结语

有情众生在五蕴的分析下,只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反观我们在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下,往往因执著于“我......或“我的......”而千般计较,万般苦恼,甚至为了一己的私欲而危害他人,自恼恼他,造业轮回,无有出期。原始佛教所说的“无我”,主要就是用来对治我执,所以,这时的“无我”是指“人无我”,也就是“人空”。到了部派佛教,论师辈出,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来了解一切法,以寻求各类现象最后存在的元素,因此在物质现象方面开出十一种色法,在精神活动方面又列出心、心所、心不相应行等诸法,此外,更有非物质非精神现象的无为法。部派学者各执其理,自成一家,每一个流派都认为自己所分析出来的“法”,就是最终的实在,各有其自性。大乘中观学者于是提出“法空”,也就是“法无我”的思想,来破除这些法执,主张所有的实法观念都是由妄心而起分别,产生主客对待的结果。大乘后期的祖师大德们甚至更大力阐扬人我双亡的彻底真空境界,以期将一切执著打破,安立在无住的空性中,任运消遥。

由此可知,“五蕴非有”的真理,由有情生命的分析,发展到整个宇宙世间,不但帮助我们洞悉万有的实相,也开拓了我们的人生观,使我们了解到自己与心、自己与身、自己与物、自己与他人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身、心、物三者之间也互相影响。如果我们能抱持无我的态度待人处世,放下执著贪爱,就能与身、心、物的关系协调,从而享受到快乐的人生。(完)(摘自《佛教文集》星云法师)

   上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