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16)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30)

今天,我要解说如何从四界分别观及对各种色法的分析下手,开始修行观禅。禅修者有两条修行观禅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先修行止禅(如:安般念)达到禅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禅。第二条路径是以四界分别观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未达到禅那就直接修行观禅。然而,无论依循哪一条路径,在开始修行观禅之前,禅修者都必须修行四界分别观。

如何修行四界分别观

若要修行四界分别观,首先你应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或性质:

一、地界:硬、粗、重、软、滑、轻。

二、水界:流动、黏结。

三、火界:热、冷。

四、风界:支持、推动。

对于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辨识的特相,较难辨识的特相则留待于后。通常教导的先后顺序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黏结、流动。辨识每一种特相时,应先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辨识到它,然后尝试在全身各部位辨识它。

如果你已经修安般念到达第四禅,你应该在每次开始禅坐时都再次证入安般第四禅。当第四禅的禅相非常明亮时,你就从禅那出来,然后观察身体的四界。例如在开始辨识“推动”时,你可以经由触觉来注意呼吸时头部中央(内部的中心点)所感受到的推动。能够辨识推动之后,应当专注于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认识它。然后,你应转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个身体部位,辨识那里的推动。如此,渐渐地,你将能先辨识头部的推动,然后颈部、躯体、手臂、腿乃至脚。必须如此一再地重复许多次,直到无论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觉到推动。(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佛教的人生观 ⒆

(五)、识蕴

识蕴,“了别”的意思,是心对于外境明了识别的作用,如眼能了别青黄白黑,耳能了别好恶音声,鼻能了别香臭之味,舌能了别酸甜苦辣,身能了别冷暖软硬。《俱舍论》卷一说:“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大识身,谓眼识身至意识身。”因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对境只取总相来分别,所以类聚此六识而立名为识蕴。

换句话说,识蕴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明,使思想等有所领导。

由以上叙述,可以归纳“色”是物质的一切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一种作用。若以人体而言,色蕴属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识四蕴属心理,是触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情(受)、观念(想)、意志(行)、认识(识)。

四、五蕴非有

既然说世间的有为法都是由五蕴积聚而有,何以又说“五蕴非有”?这是因为“五蕴”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法,本无实在的自性,因此说“非有”。这可以从属于色蕴的物质与受想行识的精神两方面,再做进一步说明。

就物质方面来说,色蕴是四大假合而有,本无实性。就精神方面来说,受想行识等四蕴都是对境而生。所对的色蕴既非实有,能对的四蕴自然也是假合之相,因此,心物二法,当体皆空。所以“五蕴非有”,可说是佛教“无我观”的具体表现。

(摘自《佛教文集》 星云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