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15)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29)

于是,采取那个人坐姿或立姿(选取你最喜欢的那种姿势)的影像,尝试选择你最喜欢而且使你觉得最快乐的影像,并且使该影像出现在你前方大约一公尺的地方。当你能清楚地看见面前的那个人时,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

二、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

三、愿此善人免除身体的痛苦;

四、愿此善人健康快乐。

以这四种方式对那个人散播慈爱三或四次之后,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愿此善人免除危难”,然后采取那个人免除危难的影像作为目标,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愿此善人免除危难……”一遍又一遍,重复多次。当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并且稳定地专注于目标时,试看能否辨识到禅支。如果能,持续修行直到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接着,采取其它三种方式的每一种来培育慈爱,直到用每一种都能达到第三禅。之后,你也应以其它三种方式修习慈爱直至证得第三禅。

当你对敬爱的一位同性者修行成功之后,尝试再对另一位敬爱的同性者以同样的方法修行。如此对大约十位你所敬爱的同性者修行,直到对其中任何一位都能达到第三禅。然后,你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其他三种人修习慈爱,即:非常亲爱的人、中立无爱憎的人及敌人。你应该修到你对自己、亲爱的人、中立无爱憎的人及敌人的慈爱是平等的。这即是说你已经破除了对不同人之间的界限。只有在能够辨到这一点之后,你才能够进而取一切众生作为修习慈爱的对象。就与修习三十二身分时差不多一样,你应该逐渐地扩大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的范围,直至无边世界,以及如此修习直到证入第三禅。此时,你的慈爱被称为无量慈心。

除了至此已讨论的止禅业处,你也可以修习其它止禅业处。在获得强而有力的定力之后,你将能够知见究竟名色法,进而修习观禅。那是真正趣向至乐涅盘之道。今晚我应该讲到这里为止。

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佛教的人生观 ⒅

二、受蕴

受蕴,“领纳”的意思,是根身领略外境而生起感受的一种作用。受的种类大致可分两种:1.身受: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境所生的感觉,可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受顺境而起的叫乐受,乐受易起贪心;受逆境而起的是苦受,苦受易起瞋心;受非顺非逆境而起的是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则起痴心。

2.心受:意识对境所生的情绪。意识领纳顺境所起的感受称为喜受,意识领纳逆境所起的感受叫做忧受。

苦乐二受的感觉较弱,忧喜二受的感觉较强,但是身、心二受也有连带关系,譬如:身受热袭,则感心烦;凉风吹拂,则感愉悦,因此身心的感受可互相为用。总而言之,凡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可称为受蕴。

三、想蕴

想蕴,“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也就是认识外境时,摄取境相,在心中产生概念的作用。诸经论多有解释,如《杂阿毘昙心论》说:于境界能取像貌;《五蕴论》说:于境界所取种相;《广五蕴论》说:能增胜取诸境相。综上所述,对于已领受的境界,再加以分别想象,就叫做想。

四、行蕴

行蕴,“迁流造作”的意思,是对于心中的概念产生思虑决断,乃至造作动身发语的行为。《增一阿含经》说:“云何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思行,此名行阴。”又说:“所谓行者,能有所成,故名为行。为成何等?或成恶行,或成善行,故名为行。”所以身、口、意三者所起的思惟、作意,及身、口的善恶行为,都是属于行。

(摘自《佛教文集》 星云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