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28)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世界名人谈佛教
 (28)

佛教对“罪”的看法

佛教对“罪”的看法是有别于基督教的,在佛教徒看来,“罪”纯粹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邪恶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无知者,与其说他需要惩罚和谴责,倒不如说他需要的是教导。他并不被看作是有违于上帝的旨意,或被看成是一个必须祈求上帝怜悯与宽容的人。相反,得到朋友的帮助使其改邪归正,引向正确的人生是非常必须的。佛教徒从不认为一个造罪之人通过对上帝的祈祷和讨价还价就能洗清或逃脱其罪业。

                ——约翰·沃尔特斯《不可动摇的意志》

Buddhist Idea of sin

Its idea of sin differs somewhat from the Christian idea. Sin to the Buddhist is mere ignorance or stupidity. The Wicked man is an ignorant man. He doesn't need punishment and condemnation so much as he needs instruction. He is not regarded as‘violating God’s commands'or as one who must beg for divine mercy and forgiveness. Rather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inner's friends to make him reason in the human way. The Buddhist does not believe the sinner can escape the consequences in prayerful attempts to bargain with God.
                     ~John Walters,“Mind unshaken”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二、佛教僧团的形成和发展 ⑨

舍利弗的舅父就是著名的长爪梵志,是一位横行于教学界的学者,听到舍利弗改信佛教,极为诧异,认为像舍利弗这样有地位和智慧的人,怎会皈依释迦牟尼呢?于是亲自到竹园精舍,看看佛陀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召力。他一见到释迦牟尼,开口就说:“我一切都不承认。”而佛陀立即回答:“当你这样说时,岂不承认一切都不承认了吗?为什么还说一切都不承认呢?”这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长爪梵志感到极大的惭愧,当即请佛陀收为弟子。(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③

宗教的起因

如果我们打开现在的宗教书本,探求宗教发生的原因,最终结论的共同点是,古人对闪电、雷击、黑暗、狂风、暴雨等现象的恐惧,都是超越当时的人所能理解的。因此古代人就以这些恐惧现象为宗教的发生原因,这些人对危险事件的方式为自我妥协,而做祈祷祭拜;然而现代的聪明人又怎样做呢?现代的宗教师都教导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来讨好那些灵物、妖魔鬼怪。宗教的起因同样都是源于恐惧怖畏,并随着恐惧去行持,这些恐惧感即随着人类文明而提升,现代人对外在大自然的害怕转变为较细微和更高度的恐惧。人们祭拜自己怖畏的天灾,这种宗教最后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曾有人以漫画来讽刺人们俯伏膜拜雷电交加的情形,这是猫狗都不如的可笑复可怜的行为。

现代人的怖畏逐渐的提升到物质能力所不能协助的恐惧,如生老病死,甚至一般的忧悲苦恼、心中的黑暗,都由于贪瞋痴所致。虽有钱有势,但也不能克服生老病死和贪瞋痴所煎熬燃烧的苦。印度有很多行者,有些行者也在追求智慧和真理,他们想寻求战胜生老病死和贪瞋痴的方法,这种行为比膜拜神灵进步,这就是有智慧的宗教生根的地方,更深刻地说,人类因为担心害怕不能进入最高境界,所以发现战胜生老病死的智慧。找到智慧,人们就不再担心害怕了。 (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汉末之佛教

安世高所译经,出三藏记作三十四部四十卷,殆皆小乘;历代三宝纪作百七十六部百九十七卷,加入大乘经颇多。支谶所译经,出三藏记作十四部二十七卷,中五部佚,余九部皆大乘。历代三宝纪作二十一部六十三卷;开元释教录作二十三部六十七卷,缺失者十二部,似属小乘。而依古录,则世高所译,多属小乘,出阿含中者居多,如四谛经,即中阿含之分别圣谛品也。支谶所译,殆皆大乘,华严、般若、宝积、涅槃、皆有抽译,如般若道行品经,即大般若第四分内之三十品也。(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如来十种名号

7. 无上士 就是至高无上的人。佛是一切有情中境界最高的人。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里,没有人能够与佛比肩,所以佛又称之为无上士。

                       (摘自《佛教手册》宽忍编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