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60)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何为佛教的道德准则 ②

为了明白佛陀希望其理想弟子们遵循的高尚道德标准,一个人必须仔细阅读《法句经》,《善生经》,《吉祥经》,《慈经》,《虎路住者经》,《出家经》,《贱民经》,《昙弥迦经》。

作为一种道德教导,佛教超越了其它所有伦理体系。但是道德只不过是佛教的起点而非终究。

一方面,佛教不是哲学,另一方面,佛教是哲学之哲学。

一方面,佛教不是宗教,另一方面,佛教是宗教之宗教。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佛教的命运观 ②

佛教认为一切造作和活动,都会像种子一样,储藏在每个人的生命体内,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出来,这就是佛教的业报思想。决定我们命运的是个人的业力,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善恶行为。既然业力决定人生,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心中的一个念头负责。从这里推理,可以说人的命运是完全能够改变的,命运就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我们没有理由听天由命。正是业力的创造性,才赋予了我们生命,以及自由和希望。没有业力之说,一切改变就无从谈起。
                        (摘自《龙泉佛教》体恒法师)

◇◇◇◇◇◇◇◇◇◇◇◇◇◇◇◇◇◇◇◇◇◇◇◇◇◇◇◇◇◇◇◇◇◇◇◇◇◇◇◇◇◇
佛教的四大魅力

乍一看,那些被转移了的问题辽阔而宏大,关及王道社稷、铁血征战、家族荣辱、名节气韵,但细细想去,那只是历史的片面,时空的截面,人生的浮面,极有可能酿造他人和自身的痛苦,而且升沉无常,转瞬即逝。佛教看破这一切,因此把这些问题轻轻搁置,让它们慢慢冷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与每一个人始终相关的人生和生命的课题上来。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一代鸿儒听到经诵梵呗也会陷入沉思,即便是兵卒纤夫听到晨钟暮鼓也会怦然心动,即便是皇室贵胄遇到古寺名刹也会焚香敬礼。佛教触及了他们的共同难题,而且是他们谁也没有真正解决的共同难题。这便是它产生吸引力的第一原因。
                                 (余秋雨)

◎◎◎◎◎◎◎◎◎◎◎◎◎◎◎◎◎◎◎◎◎◎◎◎◎◎◎◎◎◎◎◎◎◎◎◎◎◎◎◎◎◎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下 

4 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遍通经律三藏。宣武帝敬处之永宁大寺,敕为七百梵僧之元匠,共从事翻译。尔后二十余年间,译出经论,凡三十余部。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唯、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于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名往生论,嗣昙鸾受流支之教,据此论倡净土法门。流支又立一音教之教判,谓: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

5 勒那摩提

勒那摩提,理事兼通,尤明禅法。以正始五年(西元五O八年)来洛阳,于永宁寺译出宝性、法华等论。又尝讲华严,每发精义。

6 佛陀扇多

佛陀扇多,北天竺人。博通内外,特善方言。以孝明帝正光六年(西元五二五年)至孝静帝元象二年(西元五三九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十法、银色女等经,摄大乘等论。此时传无著世亲之教义者,又有南天竺般若流支,以元象元年至武定元年(西元五四三年)译出无著之顺中论,世亲之唯识论。北天竺毗目智仙,以孝静帝兴和三年(西元五四一年),译出世亲之宝髻菩萨四法经论,转法轮经论,业成就论。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
波心月点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张君励(摘自《广东佛教》2008.5)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