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刀师氏向佛陀如此提出时,佛陀并不先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他: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种田:有一种田沃壤肥泽,第二田中,第三田塉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于何田耕治下种?
聚落主当然清楚要先在最沃壤肥泽的田地下种;再来于中田,最后于最下塉薄之田下种。佛陀问这样做的道理何在?他也很理直气壮地说:
不欲废田,存种而已。
这时,佛陀就说:
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泽田者,我诸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彼闻法已,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荫、我趣,常以净眼观我而住。……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为诸外道异学、尼犍子辈亦为说法……。然于彼等少闻法者,亦为其说;多闻法者,亦为其说。然其彼众,于我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复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
如此一来,道理很清楚明白了,教导众生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因缘”、“根机”的不同。对于亲近因缘深厚、熏修较久的比丘众,佛陀当然比较有因缘多为其说法;其次是在家居士,再其次才是外道异学。但不管多闻少闻、先闻后听,只要能听闻一句一法而知其义,能安住受持,即可得安乐饶益。
(摘自《香光庄严》64期
李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