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介绍佛陀】(54)           

法句经
(Dhammapada)

 

第十四:佛陀品

190-191.
  归依佛法僧者,

以道智得见四圣谛,

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与导向灭苦
的八圣道。

(摘自《南传白话法句经》敬法比丘译)

永恒的佛陀

第三节 佛是永恒的

孩子们闻耗,都深感悲痛,并叹息说:“父亲去世,我们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可资依靠的人了!”旋又记起父亲临别的遗言,便遵照嘱咐,在悲切与绝望中服下药物,因而得以恢复健康。

世人也许将会责难这位做医师的父亲,对儿女们出此谎言,但佛的作为就恰如这位父亲;佛陀为了挽救那些追逐于世间私欲的人们,假藉这尘世的生与死,以为示范。

                    ——法华经第十六·寿量品
                      (摘自《佛教圣典》关世谦居士译)

成佛 ⑤

“大人”望着善生,善生才看出他是一位圣者,就作礼道:“尊者,请接受我的供养,然后随意他往。”接着她又加了一句:“敬祝您一切如愿,和我一样!”讲完之后她就走了,把那价值十万枚钱币的金盘弃置不顾,就像它是一片枯叶一般。

未来佛从座而起,以身体的右侧向树,绕树走了一匝,拿起盘子。他走到尼连禅河边,下到水中,和在他之前成千的未来佛在成等正觉的当天下水的情形一样。他洗澡的地方,现在已是一处朝圣的胜地,叫做善住渡。在渡口,他将盘子放在岸上,才下到水中。沐浴完毕,他穿上圣者的服装,也就是他之前数十万未来佛所穿的那种。然后他面东而坐,将盘中浓厚甘美的乳糜抟成四十九颗像单核的棕榈果一样大小,吃将起来。之后,他一连过了七七四十九天都没有再进养料,始终坐在智慧的宝座上,直到成佛。在这段时间内,他没有再吸收其他的营养,也没洗澡,也没漱口,也没有大解;只是全神浸润于禅定、道、果的怡悦之中。摘自《原始佛典选译》亨利著 顾法严译

遇见佛陀  ⑤

然而,当刀师氏向佛陀如此提出时,佛陀并不先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他: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种田:有一种田沃壤肥泽,第二田中,第三田塉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于何田耕治下种?

聚落主当然清楚要先在最沃壤肥泽的田地下种;再来于中田,最后于最下塉薄之田下种。佛陀问这样做的道理何在?他也很理直气壮地说:

不欲废田,存种而已。

这时,佛陀就说:

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泽田者,我诸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彼闻法已,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荫、我趣,常以净眼观我而住。……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为诸外道异学、尼犍子辈亦为说法……。然于彼等少闻法者,亦为其说;多闻法者,亦为其说。然其彼众,于我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复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

如此一来,道理很清楚明白了,教导众生不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是“因缘”、“根机”的不同。对于亲近因缘深厚、熏修较久的比丘众,佛陀当然比较有因缘多为其说法;其次是在家居士,再其次才是外道异学。但不管多闻少闻、先闻后听,只要能听闻一句一法而知其义,能安住受持,即可得安乐饶益。
                      (摘自《香光庄严》64期 李素英)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