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介绍佛陀】(97)
佛陀的沉默 ⑤

罗拔·奥本海默说:“当我们问道‘电子的排列是否都一样?’答案是‘不’。当我们问道:‘电子是否都静止’,答案是‘不’。或问:‘电子是否在运动’,答案也是‘不’。”佛陀针对人死后的情况,曾给予相同的答案。但是,这些都不是十七、八世纪科学家所能了解的。必须要认清楚,佛陀对某些问题不给予明确答案。可是在经典里却存在着佛陀许多惊人的科学观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不愿满足那些好奇者,给予他们正面的回答。(完)(摘自《佛教徒的信仰是什么》达摩难陀法师 编著)

◇◇◇◇◇◇◇◇◇◇◇◇◇◇◇◇◇◇◇◇◇◇◇◇◇◇◇◇◇◇◇◇◇◇◇◇◇◇◇◇

佛陀:尊贵的医师 ⑦

当感受到不愉悦的感觉时,不论多微细,人都会产生瞋恨: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人对愉悦生起贪爱、对不愉悦生起瞋恨,而失去心的平衡,失去平等心,失去心的祥和,失去快乐。这就是病。

一个人一旦领悟了真理──当愉悦的感受生起,贪爱也会同时在心中生起;当不愉悦的感受生起,瞋恨也同时在心中生起,并因为发展出这种觉知而铲除无明──于是便脱离了贪爱、瞋恨和对真理的无知。

不论一个感受多么愉悦,它不是永久的;不论一个感受多糟糕,它也不是永久的。感受生起后,早晚会逝去。整个心和物质的世界都是无常、短暂、不稳定、时时改变的。这不只是哲学,而是能够实际经验到的真相。只要我们还在这个无常、短暂、不停改变的领域里,我们就在痛苦的领域里。如何才能超越这个领域呢?

佛陀教导了能够超越这个心与物范围的方法。每个有智慧有活力的人都能走上这条路,从所有的伤痛中解脱。内观这个印度伟大禅修技巧不时出现在世上。在被正等正觉的佛陀(sammasambuddha)重新发掘后,内观又失传了一段时间。它不断地被重新发掘并再度失去。(摘自《觉悟之路网站》葛印卡)

◎◎◎◎◎◎◎◎◎◎◎◎◎◎◎◎◎◎◎◎◎◎◎◎◎◎◎◎◎◎◎◎◎◎◎◎◎◎◎◎◎◎◎◎
佛陀死后还存在吗?③

 

佛陀:“把不永久的,痛苦的和无常变化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灵魂,这样认为是适当的吗?”

阿诺:“不适当的,世尊。”

佛陀:“所以无论是色、受、想、行、识,凡是有关于自我、他人、愚钝、敏锐、低卑、超远、近;所有色、受、想、行、识都应该以正确的智识理解成:‘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灵魂’。这样的了解,一个高尚而有学识的弟子才能从色、受、想、行、识中觉醒过来。觉醒了,他能控制他的激情,接著摆脱它。”

(摘自《佛陀的启示》 顾法严译)

◇◇◇◇◇◇◇◇◇◇◇◇◇◇◇◇◇◇◇◇◇◇◇◇◇◇◇◇◇◇◇◇◇◇◇◇◇◇◇◇
圆 寂 ⒄

“世尊,如果所有以前曾经做过别的教派的信徒,而后来想在佛的教法与戒律下出家的人,一定都得先经过四个月的见习,过了四个月之后,再由精进比丘接引他进入僧团,为他们授比丘戒;那我就准备见习四年,过了四年之后,再由精进比丘接引我加入僧团,为我授比丘戒。”

于是世尊和阿难尊者说道:

“既然如此,阿难,就收须跋陀罗到僧团来吧!”

“好的,世尊。”阿难尊者答应世尊说。

接着,须跋陀罗就对阿难尊者这样说道:

“你们比丘们是多么幸运啊!阿难师兄,你们都曾亲受导师的法泽,收你们为徒,是何等无比的幸运啊!阿难师兄。”

游方苦行者须跋陀罗就这样在世尊座下出家受了戒。他一受了戒,毫不迟延,立即开始离尘独居的生活,正念分明,精进不懈。不久,在他世寿尚未过尽的时候,他已经自己觉知、体证、并生活在至善之域里。那都是他圣洁的生活所导致的境界。就为了要达到这一境界,许多好人家的青年子弟,怀着崇高的志向,离开了家庭去过出家的生活。须拔陀罗知道他已不会再有来生,他圣洁的生活已过尽,他该办的事都已办了,他已不再属于这个世间。须跋陀罗比丘已成为圣者群中的一员,而他是世尊亲身所收的最后一个弟子。(摘自《原始佛典选译》亨利著 顾法严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