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全在因果里,对所做的业是善是恶,要冷静观察
提要:
起烦恼即使不扰乱别人,也扰乱了自己,修行人对自己也要有慈悲心
起烦恼,造恶业,这是自己给自己痛苦,也不应该呀
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全在因果里,对所做的业是善是恶,要冷静观察
受菩萨戒的人,心里也不能对众生起烦恼,对众生起瞋心,众生看见你怕,也度不了众生了
起烦恼的人,谁也不敢靠拢他
病人希望得到照顾,就要有好的态度,经常起烦恼、发牢骚,照顾的人也要退心了
起烦恼即使不扰乱别人,也扰乱了自己,修行人对自己也要有慈悲心
说:“我没有去扰乱别人。”你没有扰乱别人,你也扰乱了一个人,就是扰乱了你自己呀。你自己也是修行人啊,你在扰乱自己的时候,也是对自己没有慈悲心,也有伤大悲心啊,何必让烦恼把自己搞得这么苦呢?你是一个修行人,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对自己也要有慈悲心。烦恼不是一定要伤害人,是你自己把烦恼抓住了,不肯放。
起烦恼,造恶业,这是自己给自己痛苦,也不应该呀
我记得去年暑假前,我来女众专修班讲了一个课题,叫“感情问题”。其中还提到,对自己也要有感情,造了恶业受报,说到底是苦事情,不是快乐的事情。你打了人,杀了人了,坐牢房的也是你呀,你为什么对自己这么残酷?你起烦恼,造恶业,流转生死的也是你呀,流转生死说到底不是快乐的。下三恶道呢,也并不是到了幸福的地方,为什么不替自己的幸福想一想?别人给我们苦,已经是不应该了,我们自己给自己苦,应该吗?更不应该了吧。
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全在因果里,对所做的业是善是恶,要冷静观察
这么样一想,戒可以广大来理解,这个面就广了,包括内身心、外世界全受你的影响。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你在一个人那里怄了气,你对另一个人也没有好声好气,尤其是家庭里,这种事情很多,在别人那里受气,回到家里就发脾气,在家里出气。所以一起了烦恼,首先影响自己,然后不可能不影响别人。如果讲讲因果关系,每时每刻、每个举动、每个表现都有反应,你都逃不出因果。所以我们这一生,不管是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究竟是善业还是恶业,要冷静的想一想。
受菩萨戒的人,心里也不能对众生起烦恼,对众生起瞋心,众生看见你怕,也度不了众生了
我们听经的时候也听到过,律仪戒主要是针对行为,菩萨戒主要是针对心里。律仪戒也是戒,菩萨戒也是戒。有人觉得受菩萨戒好像很容易,其实他根本不懂,受戒等于没受,挂一个名罢了。受过菩萨戒的人可不能扰乱众生啊,你心里可不能对众生起什么烦恼,尤其是瞋心。你起个贪爱心,也许你还会给别人做点好事,你起个瞋恨心,会给别人做好事吗?你咋度众生啊?一个人要度众生,心里保持个瞋恨心,众生看见你就害怕。
起烦恼的人,谁也不敢靠拢他
今天中午,我在文教部还提到了这个问题。有些人总是想不通:傅老师为什么不肯度我?傅老师为什么不肯把我批评一顿、训一顿?或者说傅老师为什么不大把我叫到跟前,也不大常到我这儿来?傅老师有分别心。其实嘛,这个话一半对一半错,不常到你这儿来,不常来找你谈话或者训你,我傅老师也不见得不清楚,像这种情况我有时候也主动地去靠拢你,不过有时候是没有去靠拢,为什么?看见你起烦恼害怕,靠不拢啊。只好等你烦恼过去了,那么再过来鼓励鼓励你,看你烦恼又起来喽,再马上警觉,还是避避开吧。你不想一想,你起烦恼的时候,谁敢来靠近你?
病人希望得到照顾,就要有好的态度。
经常起烦恼、发牢骚,照顾的人也要退心了
还有的同学想:“哎呀,现在同学之间没感情,我生病的时候,或者说我不高兴的时候、起烦恼的时候,他们都不理我。”当然生病的人要特别爱护照顾,但是其中也有个原因:你是个生病的人,还要起烦恼,人家看见你怕呀,想想还是少管闲事为好。你作为生病的人,希望人家来照顾你,你要有好的态度啊。人家来照顾你,你要么对这样不满意,要么对那样不满意,还要发牢骚,还整天不好好休息,对照顾的人,还要发牢骚给他听,“哎哟,总算你来看我了。我是看穿了,这些同学啦,像他们这样叫修行人吗?”好了,人家来听你的烦恼话、牢骚话了。自己也不检查自己,老是去怪别人!
人一起烦恼,谁愿意去靠拢他?去靠拢他的人,搞不好又要受到他的伤害。假如使他起烦恼的事情跟想来靠拢他的人也有点关系,这个伤害更加大了,因为他脾气会发到这个人身上,闲话会说到这个人头上来。那么人家想:你这样对付我,我实在受不了,还是避开你对我的伤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