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后在心中产生的坚固明白的受戒、持戒观念,能在一生之中相续存在,而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就叫无作戒体
“作戒于身口动作息时亦灭”,你受戒完了,三宝,因其本身并无受持两百五十条戒这些动作就停下来,这是有息的。“而无作戒则一生之中常相续而发防非止恶之功能,是谓无作戒体”。无作戒体的功能是什么?在你这一生中间不断的会发生防非止恶的作用。因为你那一天受过戒了,受戒的时候仪式动作一完了,就停下来了,可是你得到了无作戒,就是说你心里边有这样一个坚固明白的观念:我不能杀,我不能偷……而这种观念一直会继续下去,因为我们受的是尽形寿的戒,一直会继续到你命终,即使你以后没有这种仪式,你受的戒仍然在继续下去,第二天第二年第三年仍然在继续:我是受过戒的,我不能偷。这就叫无作戒体。
犯戒可通过忏悔还净,即使不忏悔而堕恶趣,由种子的力量,也较不受戒的人出来的快,出恶趣后仍然决定成就
今天这个也可以说讲完了,稍微还有几句我也讲一下。
“有人怕持戒后犯戒堕恶趣”,因为持戒后可能会犯戒,犯戒要堕恶趣,但是他忘记了,如来说的:你忏悔了,你就清净了。“虽犯戒后,因不忏悔而堕恶趣,然从恶趣出仍决定成就”。你虽然犯戒了,没有忏悔,也不清净,堕落恶趣了,哪怕你是堕落到地狱里,也比没有受戒的人出地狱来得快,因为他有股潜在的力量。现世没有受戒的人他没有这种力量,什么力量?在地狱里,只有受戒的人会想会觉悟:哎呀,我怎么到这儿来了?是我犯戒的关系啊,我要赶快忏悔啊。这么一来,你倒出来了。那个没受戒的人仍然不出来,因为他没有这种力量。
你出来了以后,因为你受戒的意识、种子仍然在,所以你从恶趣出来的来世,你仍然由这种种子的关系,修行决定成就,有种子就不太容易迷掉。如果普通人呢,那就随波逐流了,因为没有这种种子的力量。
不是出家修不好,而是他出家后不学法不修行而没修好。不能因个别现象而轻视、否定僧宝的功德
讲到此地呢,还有一段,我再念一念。“对僧宝应绝对尊重,不可因某些错误而轻视毁谤”。现在这种现象很严重,因为看到许多地方的出家人,有许多不好的情况,所以有人就说了,“出家修不好。”咱们就必须要反对这种说法。这样说就引起了人们对所有的出家人全看不起,全否定掉了。要说明白,并不是出家修不好,而是由于这个出家人不懂法,或者没有好好的受教育,或者没有人管,而不等于出家修不好。
比丘具足二百五十条戒,虽全犯尽,亦不失戒香
“比丘具足两百五十条戒,虽全犯尽,亦不失戒香”,因为什么道理?因为他薰习久了,他过去受戒以后,一直在戒里边持戒,薰习久了,不会马上消失,即使犯戒,香味还是在。譬如说香盒子里的香一直放着,薰习久了,香用光了,盒子里香的香味还是在。所以一个出家人即使犯戒了,他犯的是戒条,可是他过去持戒养成的这种习气、种子,他并没有消失,何况犯戒还可以忏悔还净。
国王长不论财势多高,亦不能毁谤三宝,因其本身并无受持两百五十条戒
“国王长不论财势多高,亦不能毁谤三宝,因其本身并无受持两百五十条戒”,没有受两百五十条戒的人,当然没有两百五十条的戒香。一个有戒香,一个没有戒香,譬如说两只盒子,一只盒子是放磁带的,一只盒子是放檀香的。檀香慢慢用完了,盒子里没有檀香了,你去闻闻看,还是有香味。而放磁带的盒子就没有香味,随便你盒子多么漂亮、多么名贵,仍然没有香味,因为两百五十条戒你没有放进去过。
所以咱们不能光凭一两句的赞叹,要大讲特讲这种道理才会明理。否则人们想不通啊,“你赞叹是不错,可是现在看看这样子不对啊。”也不能够凭某些人讲一两句话就把比丘僧的功德全否定掉了,这都是挺不好的。佛法不管是讲功德也好,讲过患也好,要讲深讲透,那样才行。
好,今天讲到这里。(完)(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