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戒修梵行,出家人不能不持戒,
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
提要:
·尊者跪合掌,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
·佛制戒,对出家人要求高,出家人不能不持戒,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
尊者跪合掌 愿如来制戒 令诸弟子众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润尽未来
能海上师说:~尊者请佛制戒,舍利弗因听说前六佛法住因缘,深恐世尊若不疾急制戒,正法不得久住,未来众生以何得度也,由此可见尊者之悲心,制戒之宏利也。
~佛所制之戒,乃当时观察僧团有什么易起纷染,立即制戒而制止,故乃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戒。 |
尊者跪合掌,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
“尊者跪合掌,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这是尊者请佛制戒。梵行就是清净行,要使修行人清净,就得依靠戒,犯戒是不清净的。“舍利弗因听说前六佛法住因缘”,舍利弗因为听释迦佛说,前面六尊佛,正法住世的因缘,“深恐世尊若不疾急制戒,正法不得久住。”他唯恐释迦佛再不制戒,释迦佛的正法就不能在人世间久住。“未来众生以何得度也”?正法灭掉了,后世的众生以什么来得度呢?“由此可见尊者之悲心,制戒之宏利也”。舍利弗请佛制戒,是为了后世众生,也为了正法久住,由此可以看到舍利弗的慈悲心,也可以看到制戒有极大的利益。
“佛所制之戒,乃当时观察僧团有什么易起纷染,立即制戒而制止,此乃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戒。”佛制的戒并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由于僧团里出现一件事,大家的观点不一样,起了争论,总得要有个标准来解决,所以佛就制戒,以后大家就照戒律的规定来办事。
比如没有制定酒戒之前,有一个修行人修得很好,有一次喝醉了,醒不过来。顽皮的小孩欺负他,他也不知道;虫爬到身上,他也不知道;一切神通都现不出来了。因为这样的因缘,佛就制定不准喝酒。
打个比方,当初成立佛协文教部的时候,这些规章制度、学员守则都是我根据以往的经验预先制定的。我办过两个佛学院,一个僧伽培训班,所以其中的矛盾、学生的心态,种种表现,我心里早就有数。我就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这些规章制度,免得以后的人再发生这些情况。假如又产生矛盾了,规章制度里没有提到,就根据这件事再补充一条。
佛制戒,对出家人要求高,
出家人不能不持戒,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
听说海外有个人这么说,“持了酒戒可以喝酒,但不要酗酒”。这么一说,连佛制的戒律都给他修改了。按照经文上规定:有酒的颜色、酒的香气、酒的味道,全都不能饮。现在酒的名堂很多,有的人老是来问我,啤酒可以吗?汽酒可以吗?甜酒可以吗?葡萄酒可以吗?当然都不可以。酒酿圆子也不能吃。你只要掌握这个原则就能自己把握好,你先闻一闻,有酒的气味就不能饮。酒戒虽然不是根本戒,可是别的戒尚可以开许不持,但酒戒一定要持,经书里有的,“开中唯除酒”,酒一开,其它的戒你也保不住了,意识糊涂了,你怎么保得住?
在持戒的要求上,如来对出家人要求比居士高,要求越高必然成就越快。听说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在家居士虽不知道出家人有哪三千威仪,但几种情况总常看到。出家人打哈欠都是把嘴遮起来的,也没有两只手伸懒腰的,出家人连咳嗽都是轻轻地咳,走起路来哪有像在家人那样摇摇晃晃的。很多年前美国有个年轻的华裔钢琴家,人家对他的父亲赞叹,父亲笑笑:“哪里?全是我一根鞭子抽出来的。”父亲对他要求高,所以他才有这样大的成就,所谓严师出高徒。
释迦佛对出家人要求高,当然出家人修得好,怎么有人会说与释迦佛相反的话,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也不根据事实,也不根据条件,也不根据释迦佛对哪种弟子要求高。至于有些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这是另外一码事,因为他不能代表出家人。就算有的出家人不像样,他也会慢慢觉悟,也会慢慢变过来的,不能把人看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