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11)

        ────────────────────────

                ◎ 闻修讲解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
能培养出修行人的素质吗

本次提要:

  ■ 佛说四谛使五比丘证了阿罗汉果
  ■ 要在修法上得欢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
  ■ 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修明智,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
修行的原则不能变
坚持每天修定、念经、听法,心里就会非常欢喜

佛说四谛使五比丘证了阿罗汉果

今天继续讲明智觉观存念门。上次讲到要以法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使他们证了阿罗汉果,了脱了生死。从此世间上就有了三宝,佛宝释迦佛,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三宝就这样建立了,从此以后佛教开始兴旺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是靠法的弘扬,佛成道后可没有发五张请帖,请他们到雪山洞里参观,一参观就成了阿罗汉,也没有在菩提树下用极其珍贵的金银宝贝搞了一个金碧辉煌的金刚宝座,自己坐在上面,五比丘来了,一顶礼就成了阿罗汉,拿现在佛门的世俗现象与释迦佛当年的修行比一比,不难看出之间的差距来。

要在修法上得欢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能海上师当年在五台山清凉桥,一个破庙,连个烛台都没有,里面住了将近100位出家众,天天讲法,生活艰苦,人人都精神抖擞,法喜充满,不愿离开上师,我想这样才是佛教真正的庄严。法尊法师当年求法的时候,生活苦得难以想象,很多人都受不了半途而退,他却不觉得什么苦,天天高兴,因每天能听到法而冲淡了对苦的感受。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他修的是名利的道,确切的说是地狱道。我们每天在老师身边听法、念经、禅定不觉得怎样,外面回来的同学就体会到这里的殊胜,佛门里种种的不好现象,真正的佛弟子内心都是很不好受的,这时才体会到傅老师为何要不辞劳苦地培养佛教下一代,才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

有的佛学院用优越条件来吸引求学者,这样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能符合修行的要求吗?佛弟子一开口就是你们那里的条件怎么样?而不问你们那里的道风学风怎样?佛法怎么样?给年轻一代树立享受思想,这跟社会上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些能度众生吗?傅老师讲过:“这些不能代替佛法”,说得再好也不是佛的明智。法的光辉越来越低,拿面镜子反照过去,仍然是世间的光,不是佛法的光。

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多识教授称这种现象为墓碑的庄严。墓碑再庄严,哪怕你能吸引很多的子孙去献花、烧香、磕头,也不能使死人活过来。佛像成了古代的艺术品,经书看不懂,再也没人去看,成了古代学问,寺院装修得富丽堂皇,成了游乐场所,和尚变成了供人观赏的对象,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修明智,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修明智,要根据佛法的原则修,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比如“少欲知足”吧,出家三衣一钵,非常简单,要使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然而在修道上要精进努力断烦恼,每天非禅即诵,非诵即禅,这样才叫依教奉行,而不是找出各种理由来相反做。

修行的原则不能变

比如有些人说:“现在不比从前了,像从前那样要求他们,就没有人修行了,现在是什么时代,戒也要改一改,方便妄语也可以说”,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仔细想想错误百出,即使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样高,但是修行人的原则、素质不能变,做不到佛陀的要求应该深感惭愧了,至少也应该向这方面去努力吧。

坚持每天修定、念经、听法,心里就会非常欢喜

记得我们随老师学法以来,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晚上七点钟睡觉,清晨两点钟起床,一开始真不习惯,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几个月下来大家都习惯了,每天修定、唸经、讲法,非常欢喜,生活上虽比家里艰苦,但为了学法也能坚持下来,我们还不是做到了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