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譬喻的启示】(9)
《百喻经》      渴见水喻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注释:

①热时焰: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折射的影像、幻景,在干旱温差大的地方易产生。

②辛头河:音译,印度河。

③道分:指对佛教教义的领会、觉悟。

译文:

从前有一位愚蠢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口干渴极了,要马上喝水,看见了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以为是水,立即追上这片虚幻的水气,一直到了印度河。到了水边,面对着河水却不喝。旁边的人对他说:“你如此干渴,追逐寻找水,现在到了河边,为何不痛饮?”愚蠢的人回答说:“如果能将水喝干,我就喝,可这河水滔滔不绝,不可能喝完,因此才不喝。”当时在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大声地讥笑他。

这就好比其他学派,用巧取的诡辩来掩饰自身,不能用佛家的行为和道德来约束,因此不接受它。而使今后不能够觉悟,在生死轮回中承受苦难。这就同那位愚蠢的人,口渴找到了河水却又不喝,被人们讥笑的道理相同。

辨析:

在故事的结尾,愚人的行为已经与初衷发生了背离,前者即开端,问题在于“口渴找水”,后者即结果是“能不能把水喝完”。由佛教的教义来看,世人尽管不是愚人,至少也是未“开智”之人,他们总是在“有我”之中绕圈子,永远也无法满足。要想彻底解脱,只有达到“无我”的境地,才能不再患得患失。一个人贫穷,就难免想有财富,有了财富又要名声、地位、长寿,永无休止,也永不安宁。口渴要喝水,有了水,还非要喝完不可。在纷扰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从中体察出一点有价值的思想,即防止永无止境的利欲之心,是完全有必要的。人生还是洒脱一点儿好,“人到无求品自高”。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中说:“这个故事譬如我们众生自无始以来六道轮回,已经受无量无边的苦报。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能解脱生死的方法。又觉得佛法无边,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么多,如何能学得完呢?而且修行之路又那么遥远——三祇修六度。何时才能修成功呢?所以望佛兴叹!不肯用功修行,也不肯研究佛法。

读一年书有一年的学问和知识。读二年即有二年的知识学问。就是不在学校读书,一面做事一面求学(在家)也可以升学,读书也并非考到博士学位不可——有多少知识就能做多少事情。

佛法流传世间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传来中国也已经有二千年历史。佛法已经深入民间,和一般人的信仰打成一片。可以说金字招牌老字号,外道常常欲利用这金字招牌而招摇撞骗!又不肯虚心研究佛法。只把佛法的名词盗窃来改造一下,或寻章摘句的参杂些邪知邪见,就胡乱说一通,欺骗了自己,又欺骗他人。一盲牵众盲相牵落火坑的入魔道。

这岂只是口渴不饮,而是饮毒解渴!自残慧命,而且毒了无数众生的慧命,实在可怜可愍!比那口渴不饮者还要可怜呢?”

圣法法师说:“饮毒解渴,比那口渴不饮者还要可怜。”好比因不能学尽佛法而不学,却把邪师邪说的话当作佛法来吸收,“饮毒解渴”自杀法身慧命,此类愚人更可怜矣。

离开圣法法师所说至今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此类邪见邪说的影响越来越厉害,所谓“佛经这么多,你能学得完吗?”“三藏十二部让他人去深入,我们用不着多学法,越学越杂。”“小智不及愚。”“必须等烦恼断了,才能深入经藏。”使很多本有善根的佛弟子一听此话,便抛弃了广学多闻的心愿,违背了佛陀“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和“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教导。相反的,对此类邪知邪见却学而不倦,从此就陷入了“乱法”、“灭法”的罪业深渊。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连载专栏》之
  【譬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