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相关连接清定上师

 

                  下一页 

清定上师隐尘回忆录 (1)

牟秀云 著

 第一章 幼年时代
(一)引言

前些天,听演法师告诉我说:“上师,有的记者、作家、僧众敬求您老讲一讲个人的经历。”因为我佛事多,繁忙,欠大家一份心愿。演法师今日又再次告诉我:“这些客人在方丈室等上师几天了,大家再三请我敬求您老讲一讲出家前后的经过。”“哦!已等我几天了?我真感谢大家这番好意。我过去的事已经去了,现在的事我正忙着去做,我年纪大了,很想为众生做点世法、佛法需要做的事。佛教将来的事还有很多需要我去做。我没有什么可讲的、可写的,我这辈子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做过令人憎恨的小事,不要耽误和浪费大家的好光阴,我的所作所为,僧众、佛弟子们都悉知悉见。我这个修行人,只注重修行,用功办道,好好持戒、精修、苦修,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苦为己任,爱国爱教爱民,为祖国统一精进修持。说一丈不如行一寸,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能吃苦,什么事都能办到。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人和事,勤劳就是人生的美德,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管是学佛教还是学道教、儒教,多在‘行’上加倍努力,无论干什么事,重于力行,定能成功。我过去的事只不过如水上的波,如尘影、梦境。说吧,也只不过是对水波、尘影、梦境的回忆。”

(二)昔日的家乡

我的俗名叫郑全山,俗家在浙江省三门县高枧乡高枧村。三门县是个农业县。解放前,我们那个地方的人,靠种田做庄稼来吃饭穿衣维持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出产,人民生活很苦,中等经济家庭的农家半农半商,有的做粮、油、盐、布料等日用生活之类的小买卖。普通穷苦农户因本地没有多大的出产,庄稼收成较少,生活艰辛,农闲了就到外地做帮工,这些已成为我们家乡人民生活的经济来源。我童年时,曾和我的小伙伴们一块儿玩,跟着农民唱几首民歌:“李老二,打长年,老头儿,打长年,光吃饭,不要钱。衣裳烂,自己连,要想成家难上难。”我家乡有钱的富人不多,那些有钱的人呀,他们有了一分钱想二分钱,他们有1万元想100万元,放高利贷,剥削劳苦人,欺压老百姓的罪恶,罄竹难书。穷苦农家租富人的田种庄稼,一遇天灾,庄稼没有收成,连地主的租谷也交不够,有的被逼得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唉!穷苦人的生活苦得很呀。有钱的富人供儿女读大学,出国留洋,当大官享大福,享尽荣华富贵,玩不完的格啊!普通穷人家占我们家乡人口的95%以上,没有钱供养儿女读书。因此,我的家乡在解放前,读书人少,有文化的人更少。当时流传4首民歌。一首:“农民苦,农民苦,天亮就下地,摸到起更鼓,腰酸骨头痛,不敢向谁诉。农民苦,农民苦,腰间别弯刀,手里拿锄头,歇气带砍柴,锅里无米煮。”二首:“尖尖山,二道坪,茅草棚棚笆笆门。要想吃碗干饭,万万不可能!”三首:“雪山高,河水长,租比雪山高,夜比河水长,富人一餐饭,穷家半年粮。”四首:“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像牛毛。”解放前,我家乡真算是人穷地薄、文化落后的典型农业地区。

(三)行善人家

我的祖父在高枧乡是出了名的郑善人,我的祖父、祖母在高枧村这块贫穷的地方一辈子种田为生。农闲了祖父闲不住,见村里、乡里哪个地方的桥断了就去搭桥,哪个地方的路坏了就填补坏路。路过的人叫他郑善人,谁家有红白喜事祖父就去帮忙。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