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文 学
动态报道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海内外佛教
       
 
首页 > 佛学讲记 > 盗戒摄修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二、盗戒摄修(12-9)(总第221)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9.4.22

精神生活的快乐远胜过物质生活的快乐

提要:

  • 不论遇到什么境,心里没有烦恼,就是自在

  • 精神生活的快乐远胜过物质生活的快乐

  • 穷的人最富,富的人最穷

  • 自己没有钱,却能广办弘法事业,这个人最富

  • 把钱放在众生的口袋里,这个钱数不清

  • 修布施供养培福,少欲知足,不贪享受,就是将来不会贫困的因

  • 偷盗的根本原因是贪心,要修好盗戒,就要去掉贪心

不论遇到什么境,心里没有烦恼,就是自在

说:“老师啊,你这个素质是啥时候培养出来的?”因为我家穷啊,六岁死了父亲,有萝卜青菜吃已经算好的了,也可能跟我前世的习气有关系吧。

我从小死了爸,住么住在父亲的朋友家里念书,在昆山也是住在我父亲朋友家里,在上海也是住在我父亲原来的老板家里。我几乎是没有苦恼的,人家看起来我苦恼,但是我心里没有,我这个苦恼是因为身体不好生病而显得苦恼,我心里没有什么烦恼的。那个时候,他们家里的奶奶就说他们家的两个孩子,“你们两兄弟一句话不对就吵,你看看他呢,”就是指我,“你就是骂他吃大粪的,他也朝你笑嘻嘻的。”我就是这么过日子的。

住在上海父亲从前的老板家里,过年要回乡了,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他家一个姐姐,她就说了一句话:“哎呀,你这么可怜哪。”因为我是不坐车子的,一个铺盖,肩上一扛就走了。她看见我像个流浪汉,她是上海人了,看见这副样子,岂不觉得可怜呢!我还很自在。

精神生活的快乐远胜过物质生活的快乐

所以知足者常乐啊。你们为什么苦恼?你们太幸福了,你们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把你们宝贝得不得了,都是糖水里泡大的,所以会苦恼啊。我从小死了父亲,生活是非常苦的,可是我生活得很幸福。所以物质生活要不要?我们是修行人,要对精神生活重视,在我们的眼里,精神生活的快乐远远胜过物质生活的快乐。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本质,不能把这个素质改变了,那就不像修行人了。

穷的人最富,富的人最穷

我的观点:穷的人最富,富的人最穷。“老师,你怎么说话颠倒过来了?”因为众生颠倒,所以讲佛法的人不能不把众生的颠倒再颠倒过来,颠倒了再颠倒过来,就正了。世间上什么人最穷?拿我所知道的范围内,我最穷,我比叫花子还穷,叫花子吃得都挺好的。你们别看他这样子穷,叫花子都是等在菜馆门口、酒家门口,酒家菜馆吃不光的倒了,一桶一桶的,他们去捞,你去看看,他们天天吃鸡啊鸭啊鱼啊。我小时候苦到什么样?我最喜欢吃的、也是我唯一的享受,就是一根咸菜。为什么咸菜这么好吃?咸菜鲜啊。你们吃什么?肯德基、麦朗当,还没有我吃一根咸菜时快活。

自己没有钱,却能广办弘法事业,这个人最富

而今天谁最富?我最富。说:“傅老师一会儿说家里穷,是无产阶级,一会儿说他最富,这怎么解说?”好解说嘛。你假如要问我,“老师,你现在要供养一百多个修行人吃饭,你到底有多少钱?”我实在没办法告诉你。从前在湖北,咱们办的清凉山佛学苑,有个大和尚来参观,一看,“老师啊,你办这个佛学苑,钱都是你拿出来的?”我说:“是的。”“你是不是有一千万啊?”我朝他笑笑,“我一个钱都没有。”我照样能办起来。为什么?因为我最富。

把钱放在众生的口袋里,这个钱数不清

每个老板,他的钱都是数得清的,比如他有一千万就是一千万,他有两千万就是两千万。我数不清,因为我的钱都在学生口袋里,我从来没有去问过每个学生,“阿毛啊,你银行里有多少钱啊?”“阿狗啊,你银行里有多少钱啊?”我从来不问他们,那叫我怎么知道我有多少钱?我现在不开口,已经钱会从天上掉下来了,如果我肯开口,别说我供养一百多个修行人,你叫我再供养几百个也供养得起,所以我最富。富到什么程度?富到没有钱,没有钱就是最富。

修布施供养培福,少欲知足,不贪享受,
就是将来不会贫困的因

所以你们修行怎么修?有钱的人赶快培福,修供养布施,福报就大了。自己的生活,只求菜饭饱、布衣暖,不要讲享受,爱惜一点自己的福报,少欲知足,这就是“不贫之因”,这是将来不会有穷苦生活的一个因。

偷盗的根本原因是贪心,要修好盗戒,
就要去掉贪心

这些话,为什么放在盗戒摄修里说呢?因为从前人都认为:一个人去偷盗人家的东西,跟他穷有关系。这一点佛教也承认,但这不是全部,还有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是你的贪心。还是佛教说得不错。现在小偷强盗并不是没有饭吃,家里已经有很多钱了,他还要去偷,还要去抢,全是为了贪财。所以真正要修好盗戒,做到不偷盗,必须要去掉心里边贪享受的这颗贪心。所以盗戒摄修最后这两句话,要我们修少欲知足,能少欲知足就是不贫之因。

好,今天讲完了。(回向) (完)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