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沙门文墨】(12)

修行积善不能蒙上功利的目的

“同是诗僧,风格也各有不同。且举一例:梵志和拾得,同以语言通俗浅近为特点,但梵志的诗通俗是其外壳,而隽永、深沉才是它的内核。通俗浅近的语言中,蕴含着对世事的深刻理解,其发语惊人,语意警拔冷峭,势如骏马注坡,有振聋发聩、当头棒喝之效。例如:

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
        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

佛徒修行积善,却不生天,不要福田,那又为的什么?饥饭、困眠能叫修行吗?诗人的意思是:修行积善不能蒙上功利目的色彩,否则就失去意义;饥饭、困眠并不容易,多少人饭不饭、眠不眠在想着心事。没有功利目的才是真正修佛,随性适意生活才是真正道法。诗人说的完全符合“识心见性”的佛意。而寒山的诗虽也语言通俗,而其所表现的禅机却很难捉摸得到,诗中往往含有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深义。例如他写道: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这里说的“安身”,实是“安心”,因为如是一般意义上的安身就应该是华市高楼了。在禅者看来,安身和安心是一致的。为什么说“寒山”是“安心”之所呢?三、四两句作了说明。微风吹松,发出的是微妙的天籁,常人无以觉察,只有杂念除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才能阐明。愈近幽松,才愈能听出其幽妙处来。这是心的极致。他在《自乐平生道》一诗中,表达对“道”的体悟时最后以景作结: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道”到底是什么?这是不好用语言文字来界定的,然而在释子的生活中是不难感受到它的存在的,所以他以景语来表述它。(摘自《释诗卷》引言 潘人和)

◇◇◇◇◇◇◇◇◇◇◇◇◇◇◇◇◇◇◇◇◇◇◇◇◇◇◇◇◇◇◇◇◇◇◇◇◇◇

五台山

万木阴森香雾合;
千峰叆叇瑞烟开。

       ——赵梦麟

【简注】赵梦麟,字永年,明成化年间人,官至司马。


此景只应天上有;
岂知身在妙高峰。

       ——元好问

【简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人。山西秀容(今山西省忻州)人,金代著名诗人。


天近星河常掩映;
云深草木自扶疏。

       ——史 鉴

【简注】史鉴,江苏昆山人,字元昭。明诗人,山水画家。


觉路满大千,众生共赴超尘界;
法门唯不二,奕世同游选佛场。

                   (摘自《中国佛教楹联精选》 郭华荣主编)

◇◇◇◇◇◇◇◇◇◇◇◇◇◇◇◇◇◇◇◇◇◇◇◇◇◇◇◇◇◇◇◇◇◇◇◇◇◇

 

     

    

               (摘自《彩云法雨》二〇〇三年十一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