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沙门文墨】(18)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僧灵澈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仕僧交往,儒释相融,在唐代蔚为风气。他们或共谈禅,或相唱和,热闹得很。这是因为禅宗理论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情趣合拍,谈禅论释对于纷忙的官宦生活不失为一种调节方法,有时也可以装装高洁,表示无意仕途,无心权欲,而想隐栖林下,而僧侣则以为能诗是构成高僧的一个条件,与士大夫阶层交往有利于提高自身和寺林的知名度,也乐于与之应酬。灵澈此诗可见此中的一些端倪。

灵澈,生卒年不详,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童年出家,住云门寺,少从严维学诗,后与诗僧皎然同游,经皎然荐之于达官,名扬京垣。他“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刘禹锡:《澈上人文集序》)。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韦丹曾以诗相赠,诗中流露退隐之意,灵澈以此诗回赠,并表示了他对退隐问题的看法。

诗的前两句道己,后两句言人。他说:我年纪已经老了,心里闲适,除了继续修行外,别无什么事情使我牵挂啦。我不求什么优裕的物质生活,只要有件“麻衣”(粗布袈裟)和一个“草座”(坐禅用的蒲团),也就可以生活下去了。这些年里,我曾见过很多人,他们都和我谈起“休官”(辞官隐退)的好处,可是在“林下”(林泉之下,即隐退的居所),我却未曾见过一个说这话的人。这话说得很质直,现实中确有许多爱这样说漂亮话的人,他们和佛是无缘的。我事佛是因为我“心闲无外事”,换句话说,那些行与言违的人,则无非是因为他们心里有着太多的外事在撩拨着,心无法“闲”下来,“泉林”离他们远着呢。这后两句深刻地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态,时为人所传诵,几乎成为谚语。

士大夫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都想能干出一番功业来,中唐后封建社会逐渐衰微,他们不断失去信心,而欣赏起隐者的生活来,但向往和行动是截然不同的,仕隐矛盾,两相摇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这是这首诗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原因。
                          (摘自《释诗卷》 潘人和)

◇◇◇◇◇◇◇◇◇◇◇◇◇◇◇◇◇◇◇◇◇◇◇◇◇◇◇◇◇◇◇◇◇◇◇◇◇◇

       

          

 

净慧法师 题字

(巨然·雪图)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