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禅师
韩偓
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
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这首《寄禅师》是称颂守静味禅的。
传说,当年佛陀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时,手拈金色波罗花,向众人示意。然而众人都惘惑不解,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因心领神会而“破颜微笑”。摩诃迦叶因此受到佛陀的赏识,据说得了佛陀的真传。这就是著名的佛教典故“拈花微笑”。后来,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衍生出中国禅宗。而“拈花微笑”式以心传心的直观领悟则是中国禅宗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心传心”是以“心本体”为理论基础的。禅宗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本心”,而心又是派生一切的,“心量广大”,“能含万物色象”(《坛经》)。他们同时还认为,佛性本有,真佛就是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有佛性;因此,在他们看来,“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从这个基点出发,他们主张“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说一个人若彻悟本性,发见真性,就能自然成佛了道。那么,怎样才能“明心见性”、悟通佛理呢?他们有个16字妙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所强调的就是“以心传心”,或“自解自悟”。也就是通过一种神秘的超越语言文字的内心直觉体验而悟通佛理。《寄禅师》首联就是以“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来称颂这禅道佛理之精妙与佛法之神奇的。
颔联与颈联由称颂转而抒写茫茫大千世界的生灭迁化。宇宙鸿蒙,元气浑然一体,动而分为阴阳。“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于是,天地生万物,万物成世界。空水苍茫一片,浮靡于天地之间;灾火焚烧,兵荒马乱,黑色的“劫灰”在风中聚散纷飞、炎炎赤日匆匆,殷殷蓓蕾待开……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世界,一个匆忙动荡的世界,一个只有不幸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切都处在喧嚣烦杂、荣衰毁誉的迁化流变之中!
佛家把尘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称为“八风”,说“八风”“四顺四违”,能挑动物情、扇动人心,为世人众生所爱憎。因此,诗人在尾联喟然断语:“万物尽遭风鼓动”,而相比之下,“唯应禅室静无风”,只有禅室才有真正的寂静。因为,在佛家看来,于禅室中修禅定的人,“一心禅寂,摄诸乱意”,止是壁定中,六根清净,四大皆空,邪念不起,妄心不生,绝不为喜忧苦乐毁誉荣辱所动,故“八风恶觉不能入”。所谓“禅心对虎闲”,说的就是这种守静味禅的禅寂状态。进入了这种禅寂状态,所说,即使小鸟在肩上筑巢都不会有所察觉。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以佛家的眼光观照世界,主要是通过他眼中的两种不同世界的对比来称颂守静味禅的。全诗的构思,以尘世的喧嚣对比禅室的寂静,在褒贬对比中寄寓诗人称禅的倾向。尾联两句对比鲜明强烈,是全诗褒贬对比的浓缩。另外,中间两联属对精整,“劫灰”、“日御”、“茧栗”等,意象古奥,虚实巨细兼收,表现力丰富,同时,又带有神话与宗教的神秘色彩。(罗龙炎)
(摘自《中国禅诗鉴赏辞典》王洪 方广锠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