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无可上人院
姚 合
寥寥听不尽,孤磬与疏钟。
烦恼师长别,清凉我暂逢。
蚁行经古藓,鹤毳落深松。
自想归时路,尘埃复几重。
无可上人,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人贾岛从弟,诗与贾岛齐名,《全唐诗》存其诗两卷。先住青龙寺,后住庐山西林寺。姚合(775年-854)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簿,官终秘书少监。诗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有《姚少监诗》,又有《极玄集》。本诗为拜访无可的一次创作。
首联写诗人一路走来,听到的是磬、钟这两种法器的鸣音。“寥寥”、“孤”、“疏”等语,表现寺在深山,四周空旷,是佛国佳胜处,又说明寺中佛事不断,磬音钟声不绝,让人“听不尽”。
颔联写随着磬钟之声,诗人缓步而行,终于进入禅院,主客双方见面了。无可上人是位长别烦恼的法师,那些使人心烦、令人懊恼的事情,早已远远地离开他了。我这个长期为尘苦折磨的人,今天得以拜见他,总算是接近清凉了。“清凉”不是自然气候的形容词,而是指的释家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它远离罪恶与烦恼,断绝一切尘念,无限清净、冷寂与愉悦。对此,诗人觉得无限快慰,大有不虚此行之感。
颈联写诗人在寺院里留连、徘徊、踏踱的情形。他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耐人思索的,都是有可寻味的。他注意到院中“古藓”上行走的蚁群,注意到落在 深松里的“鹤毳”(白鹤绒毛)。这说明这里是人迹罕到之处,除了蚁行古藓、毳落深松之外什么也没有。
末联,诗人说,在我回去的时候,路上的尘埃大概又增加好几重了吧?这里暗用了刘阮入天台的典故。刘入天台才几天,世上已经过去几千年,尘土积了一大堆了。这是赞美山中清凉世界的永恒和慨叹人世生活的短暂。对于这次来寺拜访无可上人所获得的欣悦,真不知强过世上多少千年的所谓“欢乐”呵。
全诗八句,把进山、入寺、见人、观物、感受,全叙说得清清楚楚。文词雅淡,意味隽永,节奏徐缓。
扬子江头浪最深
僧遇贤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僧遇贤,俗姓林,住长洲东禅寺,好诗。这是他的杂诗之一,语言浅近,口语化,意思十分明白。诗写的是,船在扬子江上行走,到了水最深浪最高的地方,船上的人免不了都要把神经绷紧,焦急忧虑一番。可是当换了个时间,船向波平浪静的地方驶去,人们还会仍然这样用心考虑这考虑那吗?
诗人提出的是一个人生处世的态度的重要问题。自然界有风浪,在社会生活中则有更多的风浪,关键是要保持佛的湛然本性,不居内外及中间,用清凉的智慧对待一切因缘,用透明的心观照世界,在无明习气所薰染的五浊人间,涵养自性之光,以驱除生命的幽暗。人们常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居安思危”,全都是说的平时忽视本性修炼这问题。遇贤用诗的形式把它提出来,引人思考,叫人警策。
释教解决这一问题的法门是回避,静心,任其自然。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方法,可以避开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但若一味如此,便就会放弃是非,不讲原则,客观上助恶纵凶了。对于这首诗,人们更多的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它,接受它。
(摘自《儒道释诗汇赏》释诗卷 潘人和 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