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除妄念经》中,佛陀又说:
“当他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如果贪、瞋、痴的邪恶念头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这些念头是邪恶不善的、是应该指谪的、它们会导致痛苦的果报。’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喜欢打扮的青春少男或少女,如果有人把蛇的尸体、狗的尸体、或人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他会感到恐怖、耻辱、厌恶;同样地,当比丘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对于上述这段经文,注疏解释如下:
就好像一个人的冤家把拿来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时,这个人会感到震惊;同样地,如果禅修者自己能够以种种方式,理智地思惟这些恶念是应当受到指责的、是痛苦的来源,那么他就能去除心中的恶念。
这些恶念是应当受到指责的、是痛苦的来源:因为它们透过不如理作意而产生、因为它们和如理作意相对立、因为它们受到世俗贪欲病所苦恼而变得不健全、因为它们是智者所谴责的、因为它们是可厌恶的、因为它们会产生痛苦的结果、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不会带来任何快乐。
然而,对于无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他应当去拜见自己的导师,向导师报告自己在修行上所遭遇到的困扰。或者他应当求助于自己的戒师、或有德行的同参比丘、或僧团中的长老。甚至他应当敲钟集合僧团,将自己的困扰报告僧团。因为在众多比丘参与的集会当中,必定有多闻的比丘,能够为遭遇困扰的比丘解释说:“你应当如此了解这些恶念的祸害。”或者他能够借着谈论去除对身体的贪爱等言论,来制止受困扰比丘的恶念。
这是注疏里的解释。
在这里,我要引述阐陀尊者的故事:佛陀入大般涅槃之后,僧团依据佛陀的指示而对阐陀尊者施行梵罚。接受梵罚之后,阐陀尊者就精进地修行,他能够正确地照见名法与色法,换句话说,就是照见五蕴。他能以观智清楚地了解每一蕴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当他照见五蕴的无常及无我本质时,他心里想:“哦,一切都是无常与无我,但是这些无我的法却造作了善业和恶业,那么,是谁要承受这些善恶业的果报呢?是否没有人承受这些善恶业的果报?”
如此,他无法去除断见和常见。“谁要承受善恶业报?”这种想法是常见;“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那么就没有人承受善恶业报。”这种想法是断见。
于是,阐陀尊者去见阿难尊者,讲述自己所遭遇的困扰。阿难尊者教他《迦旃延经》,这部经彻底地显示修行缘起的方法。听完这部经之后,阐陀尊者证悟了初果须陀洹,因为这种对缘起的正见能够去除种种邪见。所以,无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应当求教于自己的导师,向导师报告修行上的困扰。贤明的导师会指示他去除烦恼的方法。
(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