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深入经藏】(34)

白话《念身经》②


汉译中阿含经 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 译
台湾曾银湖写成现代语体

【念住呼吸】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必须牙齿上、下相接着,舌头抵着上腭(注:静坐时的口腔状态),以心意来对治心意,对治、切断、熄灭、制止。就像二个大力士捉住一个羸弱的人,随意自在地到处旋转、捉拿、捶打他一般。比丘就像这样。牙齿上、下相接着,舌头抵着上腭,以心意来对治心意,对治、切断、熄灭、制止。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子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必须念住呼吸,吸入时即知吸入,呼出时即知呼出;长吸入时即知长吸入,长呼出时即知长呼出;短吸入时即知短吸入,短呼出时即知短呼出。学习认识一切身体活动与吸入的关联,学习认识一切身体活动与呼出的关联;学习认识身体活动休息与吸入的关联,学习认识身体活动休息与呼出的关联。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子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因为离欲而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离欲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就像工于沐浴的人,用器皿盛着澡豆(洗澡用的皂粒)和水调揉、浸渍、润泽,普遍充满,凝聚成一体,无处不周遍一般。比丘这样由离欲而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离欲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子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由禅定而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禅定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就像山泉一样清净不浊,充满洋溢,四方涌过来的水就没有机会流进来,因为山泉底下的水流自行涌出,满溢而流到外面,润泽山林,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比丘这样由定生喜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由定所生的喜乐无处不遍及。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平息喜悦而生安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平息喜悦所生的安乐无处不遍及,就像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在水底,根、茎、花、叶悉皆浸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遍。比丘这样平息喜悦而生安乐,浸渍身体、滋润光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平息喜悦而生的安乐无处不遍及。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了解心意活动的整个过程,于此身中,清净之心无处不遍及。就像一个人披着七、八尺长的衣服,从头到脚,无处不被覆盖着。就像这样,比丘在此身体之中,清净之心无处不遍及。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念住光明想,善于受持,善于意念,前后一致,前后相续;昼以继夜,昼夜如是;上下一致,上下相续,这样子心不颠倒,心意无所纠缠,修持光明心,心意终不被愚暗所覆盖。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了。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其次,比丘修习身观念处时,比丘观察身相,善于受持,善于意念,就像有人坐着观察躺着的人,或是躺着观察坐着的人,比丘就像这样观察身相,善于受持,善于意念。比丘这样随念着自己身体的活动,便会如实地认知上述情况。他如果能够这样保持远离独住、心无放逸、精勤修行,切断心理上的各种过患而得到定心,那么得到定心之后,就能如实地了知上述的状况。这就称之为比丘修习身观念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