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提要:
■ 修定从念诵入手
■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
唱唸不要世俗化
|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
修定从念诵入手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修定跟念诵是分不开的,能海上师说“念诵是粗的禅定,禅定是细的念诵”,看你怎么用功了。像现在的念诵叫妄想念诵,禅定叫妄想定,怎么了生死?法法圆融,法法相通,念诵跟禅定也是相通的,比如游泳的人,没有跳下水的时候,先在地上蹦蹦跳跳,这虽与游泳的动作不同,可是四肢活动活动,再下水游泳就灵活了。念诵虽不是禅定,禅定也不是念诵,可是念诵里有禅定,禅定里有念诵,念诵是粗的,禅定是细的,从粗入细,这是最好的方便。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
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这讲的是唸诵,唸到妄想越来越少,全神贯注,没有妄想干扰了,就叫静,唸的时候思维法义叫虑。静虑就是禅定,所以说唸诵里也有禅定。唸到这个程度,“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讽诵是唸出声音来,持是在心里保持。念佛名号唸出声音来,叫诵佛号。念是在心里,佛经里的念,全是指心里念,所以真正的念,不是口里唸,而是心里念。讽呢,我们修仪轨,有举腔,用非常和雅的声音表示赞美,一般不用唱腔,唸就是唸。比如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么唸。为什么要唸得均匀?以便唸起来省力。后来人想出一个办法,敲一下木鱼唸一个字,大家不会乱,其实唸熟了,何必敲木鱼?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在赞佛时,唱歌调配点音乐,这是开许,平时唸,不必唱。好比老师叫小学生唸课本:“东方红太阳升。”他唱起“东——方——红”的歌来了,老师说:“我叫你唸,不叫你唱。”初进佛门对拈香还不熟悉,听到唱“摩诃萨”,不知要摩几个摩,才听到“诃萨”,偷偷看跪在前面的法师衣服,衣服一动,哦,要起来了。这样的唱念我并不反对,只是有点太花时间,这也带有点风俗。中国古时候唸书人也唸出调来,讲究平平仄仄,这些我可不懂,老先生唸起来还摇头晃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蛮好听的,我在中学读书时,听语文老师摇着头唸,“乾隆丁亥冬葬三妹于上元之羊山,当时虽绮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他头摇得起劲,我迟到他一点没看见,我偷偷地溜进去(众笑)。明天文殊菩萨圣诞,咱们会供可开许唱一段,为了庆祝佛菩萨圣诞,平时不准唱,为什么?没有必要嘛,修行不能求好听。
唱唸不要世俗化
现在海外唸佛唸咒配西洋音乐,那就世俗化了。以前有个僧伽培训班的学僧,有人听到他在寮房唸佛,开始唸得慢,后来越唸越快,本来唸六个字,最后唸四个字,最后突然高声把每字都拖长:“阿——弥——陀——佛”(众笑),这样像演唱歌曲那样唸佛,总觉得有点离谱了。
虽然讽持经咒、唸仪轨要有一定的腔,但要平和,不要像世间歌曲那样,变化多端,持,就是能拿得起来,能专心地念。(第八讲完
2001.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