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生于此 (6)
[泰] 阿姜·查著
心早已满了
倒再多进去
也只会无用地溢了出来……
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
就会有地方去装水
施者和受者两方
便都获益了
供省思的食粮
我们应该修行,直到我们看清事物本然的样子,并因而不会招惹到有害的事物。但是,人们通常却不以这种方式修行,他们为其他的事修行。他们不思维事情,他们不思考老、病、死,他们仅只喜欢谈论不老、不死,因此,从来没有开展出对佛法修行的正确情感。他们前去听取佛法开示,但却没有真正地聆听,有时,我被邀请在重要仪式中做开示,但是对于我必须要去,那是一桩令我讨厌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当我看到聚集在那儿的人们时,我可以了解,他们并没有来听法,有些人有酒味,有些人在抽烟,有些人聊天……他们看起来全然不像是因对佛法有信心才来的人,在这样的地方开示,是少有成果的。完全不注意、心不在焉的人们,他们会这样子想:“他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开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他们的心正到处飘荡游移呢!
有时候,他们邀请我去开示,甚至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老法师,请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开示吧!”他们不希望我谈太多,那可能会苦恼了他们!一听到人们这样子说,我便知道他们的意思了,这些人并不喜欢听闻佛法,那会困扰他们。如果我只做一个简短的开示,他们是不会了解的,如果你只吃了一些些的食物,那会饱吗?当然不会!
有时,我在开示,正要说进主题时,某个醉鬼就叫了起来:“好了!让路,让路给老法师,他马上就要出来了!”企图把我赶了出去!如果我遇到了这种人,我会获得许多可供省思的食粮,我得以洞察人性!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只装满了水的瓶子,之后还要求更多,那样是不会有地方去装放的,那是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导他们的,因为他们的心早已满了,倒再多进去,也只会无用地溢了出来。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就会有地方去装水,施者和受者两方,便都获益了。
同样的道理,当人们真正对法有兴趣,并且安静地坐、仔细地聆听时,我会感受到更多的鼓舞去教导,如果人们不专心,那就会像这个人,有只装满了水的瓶子……再也没有空处去放,而那几乎是不值得花费我的时间去为他们开示的。像在这种情况西撒,我是提不起任何精神去教他们的。当没人放太多的精力在“接受”上时,你不能放太多的精力在“给予”上!
我们人都不愿痛苦
我们希求快乐
但事实上
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
而痛苦本生是一种较粗的形态
内心里的中道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而当恶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我们早听够了关于有益的和有害的状况,去了解了有关它们的事,因此,我希望能谈一谈“中道”,那就是——从这两桩事中逃脱出来的“道”。
佛陀所有的开示和教导,只有一个目的——给尚未逃脱的人们指引一条离苦之道;这些教导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正见。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了解,那么,我们便无法得到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