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7)

[泰] 阿姜·查著

当不同的佛开悟时,他们首次说法都是宣说这两个极端——耽溺于愉悦(乐行)和耽溺于痛苦(苦行)。这两种方式是痴迷的方式,而那些沉溺于感官欲乐的人,也必定会在这两边来回波动,永远达不到平静,它们是在轮回中绕着旋转的路。

证悟者观察到一切众生都粘着于这两个极端中,不曾见到佛法的中道,因此它解释了这两种极端,为的是要告诉我们这两边都是“苦”的。因为我们仍然粘着,因为我们仍然希求,我们在它们的摇摆下反复地生活。佛陀宣称,这两种都不是趋向平静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简单地说是松的方式和紧的方式。如果你往内心查究,渐渐地,你将会看清紧的方式是忿怒的道路、是悲伤的道路,走这条路智慧带来障碍和苦恼。假如你已经从乐行中解脱了出来,便表示你已经脱离了快乐。乐和苦这两边,都不是平静的境界。佛陀教导,要放下它们两者,这是正确的修行,这是中道。

“中道”二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它影响了心,并且有了迷惑,当这颗心已经迷惑,当它猛摇不定时,这便不是正确的方式了。当我们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心沉溺于欲乐中——那也不是正确的方式。

我们人都不愿痛苦,我们希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你可以将它们比喻为一条蛇,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蛇的头真的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有毒牙,如果你碰触到它,它立刻会咬你一口。但是不要说是头,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地会转过身来咬你,因为头和尾都同属于一条蛇身上。

同样的道理,快乐和痛苦,或高兴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生起——欲望。因此当你快乐时,心并不是平静的。例如,当我们得到我们所喜欢的事物,像财富、名望、赞美或幸福时,我们会很快乐,但是心中却仍然隐藏着些许不安,因为我们会害怕失去它!那忧虑并不是平静的状态,过不久我们可能会真的失去那些事物,而后我们便真正地痛苦了。因此,如果你不觉醒的话,纵使你快乐,痛苦却即将来临,那正如同抓蛇尾一样——如果你不放手,它会咬你!所以,无论是蛇头或蛇尾,也就是说,有益的或有害的状况,它们都只是轮回的特征——不断变迁。

佛陀制定戒、定和慧作为平静之道——觉悟之道。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本质,它们仅仅是“道”。佛教的本质是平静,而平静生起于真实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审查,会看清平静既不是“乐”也不是“苦”,这两者都不是真实。

人类的心,佛陀教导我们去了知和审查的心,是个我们仅能藉由它的活动了知的某种东西。真正的本心不能被测量,不能藉由任何东西来认知它。在它的自然状态下,它是不动摇的、不晃动的。当快乐升起时,所会发生的是这颗心开始迷失在法尘中,有了动荡。当心如此动荡时,对这些事物的执著和依恋便出现了。

佛陀已经将修行的道路完全铺设好,但我们却还没有修行,或若是有,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修行罢了。我们的心和语仍然还没和谐,我们只是耽迷于空谈而已。然而,佛教的根本并不是能被谈论或臆测的,佛教真正的根本是完全地了知真实的真相。如果一个人了知了这个真相,就不须要教导了。假如不了知,即使听到了教导,也是没有真正地听进去,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觉悟者只是指出方法!”他不能替你修行,因为这真相是你不能放进语言文字或送出去的东西。

所有的教导都只是譬喻和比喻而已,为的是帮助心见到真理,如果我们还没见到真理,便必然要受苦。例如,当我们提到身体时,我们通常地会说“诸行”。任何人都可以说它,但事实上我们都有问题,只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诸行”的真相,因此而执著于它们。因为我们不了解色身的真相,我们便痛苦。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