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生于此 (13)
[泰] 阿姜·查著
持续不断地精进
除非我们能停下我们的心,除非我们达到宁静,否则心将持续不断一如从前。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导师佛陀说道:“只要继续地做,继续地修行!”或许我们会想:“如果我还不懂,怎么能做呢?”一直要到我们能如法地修行,否则智慧是不会生起的,所以我们说,只要继续地修行。如果我们不停地修行,我们便会开始去想到我们所做的事,我们会开始去思索我们的修行。
没有什么事是立即可成的,因此一开始,我们不能从我们的修行中看到任何的结果,这就像我常告诉你们,有人试图摩擦两根木棍取火的比喻。他对自己说:“他们说这里有火。”于是他开始使劲地摩擦。他很性急,不断地摩擦又摩擦,却总是没有耐心。他想要有火,不断想要有火,然而火却没来,于是他感到气馁,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后来他又重新开始,但进展很慢,所以他又停下来休息,到后来热量全没了,因为它持续的时间不够久。他就这样摩擦又摩擦,直到疲倦,整个停了下来,这也不单只是疲倦而已,而是他变得愈来愈灰心,以至完全地放弃。“这里根本没有火!”事实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热量可以引发火,火一直都在那儿,只是他并没有坚持到底。
这类的经验造成禅修者在修行中气馁,因而使他不断地改变修行的方法。这类经验,也非常类似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对每个人来说都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仍被烦恼所黏着。佛陀和阿罗汉仍是凡夫的时候,也同于我们,只要我们仍是凡夫,便无法正确地思维。因此,当希求生起时,我们见不到它;当不想希求生起时,我们也见不到它。有时候,我们觉得有波动,有时候又觉得平静。当我们没有希求时,会有一种满足感,但却仍然有一种迷惑。当我们有所希求时,那会是满足与另外一种的迷惑,就是这样地混杂在一起!
知道自己和知道他人
佛陀教我们要观想自己的身体,譬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这全都是身体。看吧!他告诉我们,就在当下去观察,假使我们没有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身上这些东西它们真实的样子,我们便无法了解到其他的人,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别人,也就无法看清我们自己。而如果我们了解并且看清自己身体的本然,那么,对于别人的疑惑和猜疑也都会消失。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和心都是相同的,而既然都一样,便不需要前去检视这世上所有人的身体——我们和他们相同。如果我们有了这种理解,负荷便会变轻,没有这种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便只是增加另一种更重的负担。如果为了去了知其他的人,我们必须去检视整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很快便会变得沮丧。
我们的戒律也类似于此,当我们在看戒律时,会觉得很困难,因为我们必须持每一条戒,研究每一条戒,用每一条戒来检视我们的修行。只要一想到这儿,心中便会叫道:“啊,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研读了许多戒条所有的字义,若只是依文解义,便会认定要持好所有的戒条,是能力所不能及的。任何对戒律存有这种看法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戒条真多啊!
经典告诉我们,要用每一条戒审视我们自己,同时要完全严格地持好它们,我们必须知道所有的戒条,并且完全地遵守它们。这正同于说到,要了解他人,我们必须确实前行检视每一个人。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会变成这样,那是因为我们照着字面解释,如果我们只知道死守原文,我们便只得照着这种方式去做,有些老师以这种方式教导——严格遵守教本所说。然而,这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这样子研究理论,修行将全然不会增长,甚至信心都会丧失,对正道的信念也将会破灭,这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了解之故。如果我们有智慧,将会明了整个世上所有的人正好等于这一个人,他们和这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观察和思维我们自己的身和心。由于看清和了解我们自己身心的本然,也就会了解每个人的身和心,如此一来,依着这种方式,我们修行的负担便会变得较轻。
佛陀曾说要教导自我——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我们做。当我们研习和了解我们自己存在的本然时,就会了解一切存在的本然。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相同的。我们都是同一个“牌子”,也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只不过外形不同罢了!就像“波海”和“东洽”都是止痛药,都是为了止痛,只是一种叫“波海”,一种叫“东洽”,其实它们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当你逐渐把这一切归纳起来时,你将发现,了解事物的这种方式,会变得愈来愈容易,我们称这为“摸索出方向”,而我们就是这样开始修行的。我们会变得非常熟练于做这椿事。我们继续持之以恒,直到我们有了理解,而当理解生起时,我们便能清楚地看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