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应闭上眼睛排除外缘,或应看着事物并处理它们呢?
答:当刚开始修行时,应避免太多感官输入,因此最好闭上眼睛。别看可能干扰或影响我们的对象,加强心的力量。在心够强壮时,就可睁开眼,无论看见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此时睁眼或闭眼都无妨。
当休息时,通常会闭上眼睛。闭眼坐禅是行者的安歇处,我们从中得到享受与休息。但当无法闭眼时,我们能处理事情吗?我们闭眼打坐并从中获益,而当睁眼时,则可处理遭遇的任何事,事物不会失控——我们不会有任何漏失,基本上我们只是在处理事情。只有在回到坐禅时,我们才真的是在增长智慧。
这是增长修行的方式。当它达到圆满时,此时无论睁眼或闭眼,它都会是一样的,心不会改变或脱轨。在一天早、中或晚的一切时中,心的状态都将相同,没有任何事能动摇它。快乐生起时,我们了知:“它是不确定的。”然后它通过。痛苦生起时,了知:“它是不确定的。”而它也一样会过去。
在禅修中,我们将遭遇各种心理活动与烦恼的生起。正确的见解是立即放下一切,无论快乐或痛苦。虽然快乐是我们所欲,而痛苦是我们所不欲,都了知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会经历的事。
快乐是世间人所欲求,痛苦则非人们所欲。涅槃是超越欲与不欲之事,在涅槃中不涉及任何欲求,并无想要得到快乐、解脱痛苦或想要超越快乐与痛苦。那便是平静。
六、它是什么?——阿姜查的禅修
阿姜查对于禅修是采取一种单刀直入的态度,且建议人们别被困在疑惑中或过度延伸禅修的经验,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不寻常或特殊。在一篇早期的传记中,他描述一天晚上所发生禅修经验的连串转变。他感到身体扩张并爆炸开来,伴随着巨声,当它结束时,他问自己:“那是什么?”
答案立即在他心中呈现:“法尔如是。”那为他解决此事,它成为他趋入禅修的方式,并为他的修行带来不可动摇的特质。
七、别沉迷于安止
年轻时,我曾以错误的方式寻求平静。我会坐下来修定,但心却静不下来。它狂野放肆,无论我如何尝试把它拉回来都无效。若它真的回来了,也待不住。
别沉迷于安止也别沉迷于散乱
怎么办?我应停止呼吸吗?我会试过屏息,尝试迫使心停止乱动,但它还是会动。于是我屏息更久,但屏息愈来愈久唯一可能的结果是,我最后将窒息而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感觉禅修受到声音干扰时,我用蜡封住耳朵。我真的把它们塞得很紧,好让自己听不到任何声音,这看似是个好办法——再也无外来声音能干扰我。但我开始想:若不听或不看任何事是成佛之道,那么聋人与盲人应该都已开悟,全聋者早该成为阿罗汉。
因此,我持续思维此事,直到获得一些了悟为止。我了解到,只试着把事物挡在外面,无法真的保护我,因此我停止那么做。我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己与自己的执著,因此我现有很多遗憾。想到过去刚开始禅修的方式,那时的我是多么愚痴,我真的觉得很糟。我为了脱离痛苦而修行,但却只为自己招来痛苦,结果是我从未曾有过平静。
在心转为安止时,会很快乐,若因而得到数日平静,我们觉得那真是值得高兴。然后有一天,突然间觉得如坐针毡,我们坐不住,什么事也不能做,心是如此狂乱不安。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它不再像以前一样,过去那几天是如此平静,我们忍不住会期待那个经验再回来。
就在这里我们迷惑了,心的情况会改变,它们不是固定、确定与可靠的,那是它们的本质,一直都是如此。太阳底下无鲜事,没有什么事是不同或独特的,它们都受制于这些相同的特质。我们必须持续观察心的反应,它喜欢一些事物而讨厌其他事物的方式。当喜欢时,我们感到高兴,这种高兴的感觉只因迷惑而产生,而非因我们是对的。
你若是安止的,别沉迷于它;若是散乱的,也别沉迷。佛陀教导我们别陶醉其中,这适用于一切经验,毫无例外。若总是想要更多,则我们总是处于混乱的情况中,因此,佛陀说只在止禅中并无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