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43)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四、最后几点忠告

心未调伏时,我们很容易受到自己的爱憎所左右。我们喜欢的东西是善,而不喜欢的东西则是恶,我们甚至可能将有害的事物判定为善。它是真的,但只适用于自己不可信赖与善变的心,它和“法”完全无关,且不符合实相。

将心推向“法”让一切活动都是“法”

因此,经上说我们应把心导向“法”,趋入“法”,别尝试把“法”导向心。就如在社会习俗中,地位较低的普通人会主动去找重要人物,而重要人物无须去见普通人一般。若我们希望完成佛道,应主动去找佛陀与他的教法,并服从他们。我们不期待佛陀前来,并服从他的学生。这是自古以来便受人尊敬的方式。

难道只因为你喜欢某件事物,就可因此决定它是“善”或“对”的吗?它只因为你的习惯才是善,那是未调伏心的困惑见解。因此,在心受到妥善调伏之前,我们必须把它推向“法”,并逐渐让它符合“法”,一直到心是“法”,而“法”是心为止。然后,一切活动都是“法”,思想是“法”,一切所做的事都是“法”,它是真谛。

从前一直乌龟与一条蛇住在森林里,森林着火了,它们设法逃跑。乌龟笨拙地爬行,随后看见蛇从旁滑过。它为那条蛇感到难过,为什么?因为蛇没有脚,所以乌龟猜想它无法逃过火灾,而想要帮助蛇。但是随着火势持续蔓延,蛇轻易地就逃走了,而乌龟则办不到,即使有四只脚也一样,它就死在那场火里。

那是乌龟的无知,它认为要有脚才能移动,若无脚则哪里也去不了,因此为蛇感到忧心。它认为蛇会死,因为它没有脚。但蛇对此保持冷静而不忧虑,因为它能轻易地逃过危难。

这是一个以困惑观念对人说话的方式,他们可能因为你不像他们,并和他们知见不同,而为你感到难过,且认为你是无知的。但谁才是真的无知呢?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