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21-1)(总第154)

───────────────────────────────

傅味琴 讲于福鼎清净寺 2012.12.31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次念)

(皈依愿)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三次念)

(皈依戒)

皈依佛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菩萨在大悲心基础上修六度,
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

提要:
 ·菩萨在大悲心基础上修六度,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
 ·对众生没有悲心,心不切,就修不起六度等法
 ·为自己得利益而去修布施等法,就不是大乘思想,也达不到波罗蜜
 ·自己修不起六波罗蜜,无法引导众生修好六波罗蜜


悲空不二~慈济众生的大悲心与空性相应的般若智一体不二,这是大乘修行道的根本原则,一方面要不舍大悲,发愿起行救度利乐众生,一方面要不离般若,不著一切。

复次,如上所说“以大悲为本、修行菩萨六度等法、普度众生、庄严国土的大乘思想。”

 

菩萨在大悲心基础上修六度,
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

前几天我们已经把“诸法皆空,法无定法”讲过了,现在开始要讲“悲空不二”。我先把这段话念一遍:“慈济众生的大悲心与空性相应的般若智一体不二,这是大乘修行道的根本原则,一方面要不舍大悲,发愿起行救度利乐众生,一方面要不离般若,不著一切。”就像上面所说的,“以大悲为本、修行菩萨六度等法、普度众生、庄严国土的大乘思想。”

我们先把大悲讲一讲。我们常说以人为本,那么修行六度以什么为本呢?释迦佛讲是以大悲为本。“修行菩萨六度等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六波罗蜜——菩萨要修六波罗蜜,这个六波罗蜜,也还是以大悲心为本,是在大悲心基础上来修六波罗蜜的。我们修的六波罗蜜就是为了要“普度众生”,以及“庄严国土的大乘思想”,所谓大乘思想就是普度众生。

菩萨修行六波罗蜜等法,为何以“大悲为本”~菩萨若于众生无悲心,度生心不切,则不能为度众生而修起六度等法,达不到大乘法的圆满,难成佛道,故菩萨修行六度等法,得以大悲为本。

又:成就佛道是大乘菩萨行之果,发菩提心乃为其因,而菩萨发菩提心,亦以慈心悲心为本。

大乘修法之皈依、发心、礼敬、赞叹、供养、忏悔、诵戒等皆为加行之修法,而以发菩提心始为正修。

 

对众生没有悲心,心不切,就修不起六度等法

菩萨修行六波罗蜜等法,为什么要以大悲为本呢?菩萨假如对众生没有悲心,度众生就会心不切。我们度众生的心要切,才会投入进去。随随便便,表面做一做,都是因为心不切。

“心不切则不能为度众生而修起六度等法”,如果你度众生的心不切,你就修不起六度等法。

为自己得利益而去修布施等法,
就不是大乘思想,也达不到波罗蜜

我们现在对六波罗蜜也很少听到了,就算你听到了、知道了,修起来也很差劲。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为了想自己成就。比如说布施,你为什么要布施供养?你是为自己培福,这就不是大乘思想,大乘思想是一切为众生。而且还要不执着布施的功德,才能修到波罗蜜。持戒也是这样,忍辱也是这样,精进也是这样,禅定也是这样。有些人来学禅定,一种是觉得禅定很稀奇,所以来学学,还有的人身体有病,想通过禅定身体好起来。这些都是为自己,那么你波罗蜜就修不起来了。

自己修不起六波罗蜜,
无法引导众生修好六波罗蜜

你去度众生,度来度去,也不过是劝导众生多布施布施,再就是讲讲布施的功德。你自己修不起来,你去度众生,众生也修不起来的。所以一切只是表面做做,就等于修不起来,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你度众生的心不切。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