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道德高了,长远心、坚固心、惭愧心与忏悔心都能比较坚定,这样就有利于修持的深化。所以,虚云和尚反复告诫学人,即便是“诸天鬼神虽有神通,都尊重有道德的人”这就如常言所道,“道高龙虎伏,德至神鬼钦。”而对于道德的提高途径,虚云和尚强调“要得道德,就要明心见性。”在虚云和尚看来,人若能明心见性,就能无论置身何种环境都能把握本心,自有主宰。特别是遇到“浪涛突起”,就能“振锡杖以腾空”,应付自如,心心不动。否则的话“无明一起,就闹到天翻地覆,那就惭愧极了。”要使自己的道德得到提高,就要“把世情看得淡淡的”,“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也就能明白“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的道理,自己平日也致力于“找苦与乐,兴慈济物”,“什么也不为自己作享受”。这样下去大家都没有困难,事事都能办到了。对于修持者来说,也就能够提高道德,得到圆满的果实。与此同时,虚云和尚再三告诫学人要注意接人待物,恒持平常心待人,认为这也是一个人道德的自我提高的重要方面。“你能以一种慈悲心、恭敬心对人,不自高自大,不骄傲虚伪,则人见到你一定会恭敬客气。”否则的话,若“只恃一己之才能,老气横秋的,或是口是心非的,专为声气名利作计,”那么就很难得到人家的恭敬。即使人家对你作出恭敬的样子,也恐是虚伪做作的。虚云和尚引用六祖慧能大师的教导来警示大家“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有过。”虚云和尚认为佛法修持者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有是非之心,也不会有人我之别,而且烦恼自然缚不着你了”。也就能发菩提心,佛法修持就有望得到圆满的利益了。
对于每一位有心于佛法修持者来说,既发心向佛,且立大志要了生脱死,道德境界也不低下,又能放得下,那他于修持历程中,路数对头,入门较快,收获较易,持之以恒,利益终可得到。对此,虚云和尚一向是赞叹无比的。然而,虚云和尚也看到实际中的一些佛法修持者,并非都能如此。他们中有的人屡屡发心,却是摸不着门头,上不了路数。有的人拘泥于场所,误以为只有坐上蒲团,盘捏腿子才能修行。有的人则视修持为儿戏,“不肯死心塌地,一天到晚在光影门头见鬼,或在文字窟中作计”或写诗作偈,或撰文作联,心地多想,时或散乱;道心不坚,稍有不顺,轻则动摇,重则退了道心。物换星移,时光流逝,到老还是一无所得。所以,虚云和尚以其虔诚向佛之心,济众度苦的慈悲心,一再告诫学人要懂得“修持之要在净心而已矣”的真谛。因为“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而众生的心由于受烦恼妄想等的染污,以万物所转,弄得就像墙头上的草一样,随风东歪西倒,自己不能作主。所以“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懂得这一层道理,修持入门方向就有希望,这是根本原理。而后,修持者应“放下一切,检点身心。以身为苦本,心为罪源。”痛念生死,如救燃眉,清醒地认识到“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时”的迫切性,下狠心,脚踏实地刻苦修持,方能了生脱死。
当然,虚云和尚也看到一些佛法修持者的确是发了心,下了很大气力,但效益总是不大。对此,虚云和尚认为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佛法修持的要领没有把握好。虚云和尚强调“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而已。”动静的出现,仍是“唯心所造”。若是本心不明,就是凡夫心、执著心,就会整天陷在贪财、贪色、好吃懒做、打无明、人短我长等习气之中,且无时不被境所迁。虚云和尚认为只有调停动静,使“动静如法,随心所安。”明白这层道理,佛法修持者就能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具体说来,虚云和尚要求众人发心修持后,首“要先调身,断除习气,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无为,在自性清净身上用功。行住坐卧,一天到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功夫就能对路,理路也就看得清,把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