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虚云和尚传(77)

何明栋 著

其四,如上所述,初学禅修者在对于禅修用功有了入手之处后,又应当如何动作,这是人们很为关注的问题。对此,虚云和尚强调“我们用功的法子,就是单举一句话头。”什么叫话头,举一句话头又有何用,这些说来就话长了。

虚云和尚对信众曾反复开示,对于禅修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到了后来,祖师们看到参禅者不少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参究。念祖业后继需人,祖师们各出手眼,以一念抵万念的方法,“令学人看话头。”什么叫话头,从字面上解释,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即一念未生之际。据此,虚云和尚进而诠释之,“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现在常用的话头为“念佛是谁”等。至于看话头,又叫参话头,对此虚云和尚直截了当地说“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看话头的具体操作,先要发疑情。也就是说在看“念佛是谁”话头时,问念佛的是谁?对此大家都知道是自己。但若深问一层,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回答是用口念,那么再问一句,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念?若说是用心念,那么又追问一层,心是什么样,人死了之后心为什么不念了?如此种种,层层不断,没处琢磨。遇有不明白处,即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也就是常说的发起疑情。由此而继续思问,层层进逼,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回光返照,反闻自性,一直至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见性成佛。在此过程中,疑情的发起,有助于话头的看顾。所以,虚云和尚一再教诫学人看话头要学会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其重要性也就显然知晓了。

其五,在看话头过程中,禅修者情性不一,所走道路相异,遇到的疑念也各相殊。对此,虚云和尚启发学人不管在看话头中见何境界,得何受用,始终要一念恒守照顾好话头,将它看到底,直到看破这句话头为止。当然,在看话头过程中会碰上各种各样的情况,也可能有妄想的反复,杂念的再现。就这要求禅修者要以平常心、坚固心、长远心来坚持之。对此,虚云和尚反复教导学人,要他们按元代高峰原妙禅师所说的“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到暮,从暮到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参究下去,必得受益。

在看话头禅修过程中,禅修者可能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境界,得到或深或浅的受用,遭到稀奇古怪的干扰。若在此时,当如何处置。对此,虚云和尚多次坦诚地告诫学人,“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当然,在这个时候,若所遇见的魔境怪物,禅修者一般还能比较清楚地守住话头,心不为动。如是碰到静境佳景,那禅修者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有的会贪恋不舍,有的或沾沾自喜,乐乐自得。如此种种,对于禅修者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虚云和尚一贯以其慈悲婆心,屡屡开示学人,如遇上此等情景,更要有长远心,守着话头,继续前进。1952年冬,在上海玉佛寺禅七中,虚云和尚就曾告诫众人,“如果用功的人,到了身心一如,静境现前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裹脚不前,须知这是初步功夫。烦恼无明尚未断除,这是从烦恼心行到清静,犹如浊水成了清水。虽然如此,水底泥滓尚未去了,故还要加功前进。”接着,虚云和尚又进一步告诫众人,“如不前进,则是认化城为家,烦恼仍有生起的机会。如此则做一自了汉也很为难。”正是这样,虚云和尚希望众人到了这一境界,“故要去泥存水,方为永断根本无明,如此才是成佛了。”

其六,禅修中,对于禅修者来说很少能一帆风顺,总是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碰上这样或那样不同情况,对话头的看顾不尽人意.出现偏差,甚至铸成禅病。每见这种情况,虚云和尚总是以其慈悲悯众之心,授以方法,开示出路。

到晚年,虚云和尚根据自己近百年参访游学的亲闻旁见,总结禅修过程中习禅者对话头顾看失偏的四种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