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自古至今,参禅习定,固然如前所述的要在“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内实现。然而,唐代马祖道一大师创立丛林,其徒百丈怀海禅师在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百丈寺制订“禅门清规”(即“百丈清规”)之后,禅堂的建立与加强,使禅修者特别是出家众习禅则多集中于其内。从唐代至今无论是在禅堂还是在家众于居室内的习定,于把握自心,将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照顾话头的同时,还要懂得调养身心。虚云和尚认为这是禅修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虚云和尚不厌其烦地告诫学人,习禅修定时对调养身心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指出若是调养身心失当,“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具体说来,习禅修定时身心的调养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务须心平气和,放下外缘,摒弃杂念,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身心落堂,痛念生死,专心大事。另一方面则是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而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气也不要上提,也不要向下压,而要顺其自然,呼吸流畅。若是故意将腰挺起,容易引起虚火上炎,火气过盛。过后眼屎增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严重地还会导致吐血、衄血。再者,坐禅时也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出现昏沉。因此,跏趺坐姿势要正确,如是不当,很容易导致昏沉。若是出现昏沉,就要立即检查自己的姿势对否,有误则应纠正。若是精力分散或初学者精力不支造成的昏沉,则可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轻略微移动臀部,昏沉则自然消失。跏趺坐习禅时要保持平常心,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用功过于急迫。若胸中感到烦躁时,当放下万缘,功夫也要放下,休息一会儿,待心中平静下来再用功。如不是这样,用功过急,长期以往,心中烦躁,会造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如此等等。其关键在于教诫禅修者跏趺坐时心态要顺乎自然,姿势要正确。否则的话,就难于坐下去,甚至会导致禅病丛生,严重的还可能走火入魔。
其三,初学习禅修定时,遇到最为常见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坐下来之后,思绪难于平静,翻来滚去,参禅不知从何做起,陷在人们常说的“老虎咬天,无从入口”的无可奈何境地。对此,虚云和尚参悟历代祖师教导,结合自己禅修体验,明确指出“‘楞严’会上憍陈如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客尘”一词,在佛教典籍中多有所见。一般有作“客尘烦恼”之名,是相对于“自性清净”而言的。从佛教宗旨说来,烦恼本来就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因为烦恼能污染人们的心性,就好像尘埃染污万物一样,所以名之曰“尘”。在《楞严经》卷一有载,憍陈如尊者当年在楞严会上是这样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促装前途,不遑安位。若实住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憍陈如尊者之意是形象地把一切动摇不住之物皆谓之客尘,而非实身实境。虚云和尚认为诚如憍陈如尊者所指出的,用客尘喻妄想,主人喻自性,并且借以强调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也就是说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进而形象地告诉人们,妄想自生自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对这些有了较透彻的认识与理解后,就可以把握住本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由此而认识在禅修之中,只要把握住本心自性,“妄想不能为碍”。对于说到消除妄想的可行方法,当年虚云和尚在云门山大觉禅寺开示中,曾经指出:“㈠放下诸缘。㈡时加觉照。㈢起妄莫续。㈣长期护持。”虚云和尚强调学人如能从这四方面加以防范,妄想当可除去,禅修也就有了入手之处。虚云和尚所说的禅修用功入手之处,拿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即是禅修用功的契入点。禅修者由此而进,则可得受益。虚云和尚拳拳诲人之慈悲心,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