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虚云和尚传(75)

何明栋 著

具体说来,这个坚固信心就是“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因为达摩祖师东来弘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然而,芸芸众生由于无明染污,不识本心,心随物转,心被境移,以至正邪颠倒,罪业深重。贪、嗔、痴、爱等四千习气毛病作祟,沉沦于轮回之中。我们若能坚信自己本来是佛,佛性自具,坚持依法修行,“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而这里所说的“放下一切”,即指六祖慧能大师《坛经》中教导众人的“屏息诸缘,一念不生。”虚云和尚强调六祖慧能大师所说“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要真正进入这一境界,就要把握本心,一念永歇。同时禅修者要以理行事,了知自性,认识与把握住人人本具有的清净本性。所谓烦恼、菩提、生死、涅檠,这些都是幻影,皆为假名。同我的自性毫不相干。自己的四大色身,不过是只臭皮囊而已。而自性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就能真正通身放下,如死人一般。到此境界,“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嗅、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饱、荣辱、生死、祸福、凶吉、毁誉、得失、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虚云和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放下一切”,成了一个无心道人。以此参禅,必得功夫。也就是说,禅修者有了信心,又持无心之境,参j禅的前提与基础已具备,那么禅修者就应当正确理解禅修的目的是什么。

虚云和尚以其慈悲之心,反复教导学人,“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对此,虚云和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这正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所说“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众生若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本来面目,通过禅修就可以实现。众生皆从无量劫来,染污日久,自性迷失,沉沦生死,难于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救度众生而说了四万八千种法门。对于这些法门的功用,虚云和尚喻之为“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正是这样,众生通过禅修即可达到去除污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对于禅修实践,虚云和尚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持戒。二是决定行门。对于禅修者持戒,虚云和尚反复教导学人,“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禅修者须持戒,只有戒心坚固方可以持之以恒,有所受用。这一道理,前已详述,在此从略。不过对于禅修者的持戒,虚云和尚尤其苦口婆心地一再告诫,这在其《禅堂开示》中可以看到,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其重要性。虚云和尚认为诚如《楞严经》所述四种清净明诲,“不持戒而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对于修持者行门的选择决定,虚云和尚一贯主张无论禅修或念佛,以及持咒、习教等诸多门类,其途径与方法有所别,但皆为释迦牟尼佛所说法门,无高下之分,皆有益于学人。不过,学人当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决定,而且一旦选定,就要持之以恒,千万不可朝三暮四,头头不清,路路不对。虚云和尚要求学人,“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悔退。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只有这样,无论禅修或念佛及其他法门才有成功的希望。

虚云和尚认为在选定行门,明确禅修目的,恒奉戒律为前提之后,对于禅修者来说其关键在于参禅方法的把握。

其一,禅修者应懂得并时时恪守古代祖师所留下来的“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原则。无论在行、住、坐、卧与劳作,甚至是吃饭饮水、拉屎撒尿之时,都要恒守禅修之心,妙合玄机。要如古代祖师所说的那样,“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对此,于“在动用中修持,处处是道场”目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从略。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