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虚云和尚传(83)

何明栋 著

驻锡云居山,重振千年祖师道场真如禅寺数年间,虚云和尚在率众认真实践“农禅并重”的同时,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把“农禅并重”的意义加以深化,多次开示僧众,强调“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而且,进一步告诫僧众“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这样的教育,很有现实性,因为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出家人以往那种坐享供养的生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然而,作为出家人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从事物的另一方面来说,虚云和尚则强调“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样,光为(衣、食、住)三个字忙,还要为道求生死。”在虚云和尚看来,作为出家人在为衣、食、住三个字而忙之中,要如古人所说的恒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才是出家人与俗人的本质区别之一。本着这一思路,虚云和尚经常采用农业生产劳动的具体实践与弘扬佛法相结合教导众僧,认为修持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这一系列过程,众人多历其境,皆晓其变化。但是能使之与禅修结合起来,则可以加深对学佛的认识与理解,道心也能更加坚固。虚云和尚认为“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正是人人皆有佛性,所以通过修持,使自己自见佛性就是必然的事了。对此,虚云和尚剖析道“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然而,虚云和尚又告诫大家,“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由此,虚云和尚进一步推论,修持的人对于成佛也要有相信种子必定能成饭一样的信心,并且懂得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成秧。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种田的人,总是惦记此事,又怕焦芽败种,更虚错过时光。这对于修持佛法的人说来也可借以自鉴,即要学习大乘,立广济苦困之宏愿,发矢志成佛之大心,而不能误入歧途,耽误前途。接着,虚云又借禾苗秧插到水田之后,要薅草之举。喻教众修持佛法者“修道要除习气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等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尽,智种灵苗就顺利成长。”这样以浅显的事例,参喻佛法,形象生动,听者感到亲切,容易接受,也就能产生较为理想的效益。

驻锡云居山后,虚云和尚在弘扬光大百丈怀海禅师倡导的“农禅并重”祖训时,还注意引用历代祖师的教导,结合农禅活动的实际来开示僧众。在此之中,虚云和尚反复强调“既然坐卧都是道,开田自然也是道。”这就对佛弟子实践“农禅并重”的修持做了最为恰当的引证。

针对当时真如禅寺有个别僧人对整日从事生产劳动的认识与理解有些偏颇。虚云和尚则有放矢地引用元代高峰原妙禅师所作《插秧偈》,“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来教育众人。对此,虚云和尚解释说,我们今天插秧并非是同俗人一样的插秧,因为我们是佛弟子,佛法修持是我们的最大任务,所以插秧时动作与俗人无异,但道却时时在我们心中,插秧时道也在我们手上。这就如前面已经说了多次的那句话,“坐卧皆是道”,那么插秧就更是道。插秧中,低头就是回光返照,水清见天,心清就能见自性。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打交道,如不清净,就没有道了。要使六根清净,必须退步。退步则如《楞严经》所指出的“坐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也就是说退步原来是向前。这一切的关键,诚如虚云和尚所强调的“佛法修持者在时时处处都要自己做得主,才不被时节境界所转,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懂得了这一层道理,也就能够明白,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更不能误以为“打了叫响,在蒲团坐下来,止了静就叫修行。”而将“打板出坡,掘地种田,搬砖挑土,屙屎放尿,认为打闲岔,就忘记修行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