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简章中,开宗明义宣布大觉农场的创办,是“为适应现实环境之需要,特组织僧伽开发本寺所有荒地,努力增加国家生产,并以弥补本寺粮食之不足,且达到人人劳动自给自足之目的,用以维护祖庭为宗旨。”正是在此宗旨指导下,《农场组织简章》中强调“每日早、晚殿及晚上坐香、或普佛殿,除另有任务者外,均须齐到。”也就是说,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个人与集体的禅修活动也要照常进行,不可偏废,而且放在首要任务之位置。这正说明,虚云和尚当时率众创建大觉农场的指导思想与实践操作,是完全符合佛教的“农禅并重”原则的。
当然,虚云和尚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率众创办大觉农场是适应于当时国家形势的发展,同时也是较好地考虑了云门山大觉禅寺坐落于粤北山区,寺院内外有足够供开垦的荒地的特定条件的。对于地处广东省韶关市区中的大鉴寺生产劳动的开展,虚云和尚则根据其所处闹市的地理条件,率领僧众创办纺织工厂,实行“工禅并重”。这则可以说是虚云和尚在奉守祖师教导的同时,视因缘条件之相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开辟新的僧伽经济之来源。
正是以国家形势发展为着眼点,佛教在这关键时刻要不被淘汰,就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开展生产劳动,以图自强。这就是虚云和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思想变化的反映之一。所以,虚云和尚于1950年就在广东云门山大觉禅寺率众创办“大觉农场”,将自己的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到1952年参与筹备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召开时,虚云和尚则是从维护全国佛教的高度着眼,在会上发言时反复强调,“在现有经济基础上自力更生,以维佛门根本。”与此同时,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中提案时,专门提交“为图谋自力更生,倡导计劳受酬,以维佛门根本案”,强调“佛教无我,且以财物为戒,以劳力报酬应无不合。”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今者坐受供养的办法已渐渐不能存在。”所以,全国佛教界应当认清形势,自应及早改图,改变观念,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实践百丈怀海祖师所倡导的“农禅并重”祖训,真正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积极开展生产劳动,以开辟僧伽经济的新来源,维护寺院常住生活之需。从当时以及其后全国佛教界情况来看,虚云和尚率先认真实践“农禅并重”思想,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真正为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解决好僧伽经济的新来源,维护寺院佛教活动的正常开支所需,发挥了示范作用,得到全国佛教界同仁的认可与接受,在中国当代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
如果说1950年春创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觉农场,是虚云和尚将自己认真实践百丈祖师“农禅并重”祖训做了初步尝试的话。那么,1953年秋,率众登上江西云居山后,在为千年祖师道场真如禅寺的振兴中,则是虚云和尚对“农禅并重”祖训的实践则更为全面与系统,获得了较为圆满的成功。
如前述及,1953年秋在那个寒意袭人的秋风萧瑟之夜,虚云和尚率众冒雨攀小道来到真如禅寺残存那间破大察中时,众人浑身湿透,饥肠辘辘。然而,当时寺中的情景据随同虚云和尚上山的释果一近年回忆,看到虚云和尚等人到来,寺僧性福等人连忙东寻西找了许久,结果还是没有找到能煮上一锅稀饭的米谷。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原来准备抛掉的一些谷头子稍加压碾,掺上一些红薯混合煮了一锅,对付一餐。由此足见当时云居山真如禅寺常住经济的窘困。
而且,非只如此,当时随着虚云和尚在云居山住下消息的传开.四方慕名而来的僧众日渐增多,同年年底真如禅寺常住僧众就已经有了50多人。在其后的日子里,四方慕名而来的僧众源源不断。据现存资料表明,当时虚云和尚驻锡云居山的数年中,真如禅寺常住僧人极盛时多达四、五百人。为了维护真如禅寺常住,安顿僧众,以便于弘法利生,自上山之日始虚云和尚即与寺中众执事协商,决计全体僧众实践百丈怀海祖师倡导的“农禅并重”祖训,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此后,直至在云居茅蓬圆寂时,虚云和尚对率众实践“农禅并重”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与丝毫松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