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2)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受了三皈依,要先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要懂得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皈依必须得这样做,之后,你再发心。这个发心,说浅近一点,就是发一个信仰心,发心之后,你要修行。怎么样修行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要开始学佛,佛在因地当中,就是这样修的,他所以后来能够成就佛果,就是他最初的发心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释迦牟尼佛最初在因地时,听到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辗转传诵;传给三千个人,这三千个人又辗转传诵,就种下这么一个善根。(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持戒功德

6.“远离怖畏。”在中有、后世不会有堕入恶趣的怖畏,眷属(弟子们)也很调顺,不会制造违缘。

7.“怨敌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净戒,则以前在家时的怨敌也会受其清净持戒的形象与功德的感化,加之三宝护法神的加持,而消去宿怨,转为恭敬、供养。

8.“恶性非人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此类例子在经典中处处可见。

9.“易得资生之具,众人恭敬。”持戒之人,办道所必需之资生之具极易获得,并普获众人恭敬。

10.“一切善愿皆得满足。”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愿,如出离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圆满实现。(摘自《声闻地论》)(摘自《佛学通讯》2003年5月)

◇◇◇◇◇◇◇◇◇◇◇◇◇◇◇◇◇◇◇◇◇◇◇◇◇◇◇◇◇◇◇◇◇◇◇◇◇◇◇◇◇

南行散记

※ 理海

2003年1月15日 星期三 碧蓝长空

泰国7000多万人口,几乎举国信仰佛教,大半国人都有短期出家的经历,少则七日,多则反复数次。泰国风俗,男子一生有两件大事:出家和婚娶。其中,出家尤为重要,往往也很隆重。敲锣打鼓,礼仪盛大,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孩子能主动要求出家,是启蒙之兆,以此也确定,孩子已经成人。作为孩子,也自认为是他最能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因此,如果听说哪位朋友的孩子要出家,做和尚,大家都很高兴,纷纷前去祝贺,奉上礼物。当然,最喜悦的莫过于做父母的,庆幸家中有如此一个既懂事又孝顺的儿子。如果家中没有男孩,许多人也要借亲属之子出家一番。

有人告之,每逢假期是出家的高峰,其数目无法准确统计。据说确定较长期出家的人在300多万之多。仅此数字而言,亦是相当惊人。中国有十几亿人,三大语系的出家众总共不过30万。(摘自《佛学通讯》2003年6月)

◇◇◇◇◇◇◇◇◇◇◇◇◇◇◇◇◇◇◇◇◇◇◇◇◇◇◇◇◇◇◇◇◇◇◇◇◇◇◇◇◇
 参学琐谈
第一辑

从河南到江南
一、懵懵发心

虽然我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舍俗出家了,但因为受了抗日战争的影响,却一直到二十四岁才得到剃度恩师的慈允,出外参学。

我出外参学的那年,正是抗战胜利的一年。那时候从我的故乡──河南永城县外出,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交通不便以外,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土匪阻碍,因为土匪的行踪是昼伏夜出,出没无常的,出门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抓去;被抓去之后,先把你身上的衣物脱个精光,然后不是被打个半死,就是被活埋。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宁坐蒲团冻饿死
不作人间应付僧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