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16)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许多人都是有很多的忧愁苦恼,虽然生活不匮乏,但总感到有所欠缺。欠缺什么呢?他不自由,或者病,或者烦恼,自己解决不了,这都叫痛苦。给他慈悲,这是皈依佛的人、皈依法的人应当做的事情。

皈依佛、法、僧了,就转愚痴。我们经常说:“我太愚痴,一点智慧也没有!”你转化一下,你皈依佛、法、僧的目的,是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是醒悟,不再迷惑。学佛并不是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不了。有的人这样说,古来祖师也这么教导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念一句“阿弥陀佛”都包括了。如果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何必还要说法四十九年呢?教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释迦牟尼佛也省事,我们后来的学者、弟子也免掉那么多的辛苦,是不是啊?
                    (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止 贪 禅

在俗生活,我们可能会误认为欲贪可乐、可爱的,而失去对它的警觉性,认贼作父的结果,终将被它劫夺、蹂躏。冷静观察自心,若察觉欲贪跃跃欲试,经常可见到紧张、压力、恐惧、盲目相伴随,这些苦的出现,给我们相当程度的警讯,但我们却经常对它浑然不觉或漠视,因此,我们应学习《杂阿含215经》所说的法:“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清楚地见到色声香味触法之贪,也就是见到欲贪的活动实况、路径、发飙、言行,如实知是不压抑、不放纵地觉知,这是止欲灭贪的第一步。点亮了内心的一盏光明灯,欲贪经常就会消声匿迹,当然顽强的欲贪,还得经历一番调伏的功夫,才能熄灭。 (完)
                  (摘自《嘉义新雨》第10期 明法比丘)

◇◇◇◇◇◇◇◇◇◇◇◇◇◇◇◇◇◇◇◇◇◇◇◇◇◇◇◇◇◇◇◇◇◇◇◇◇◇◇◇◇

南行散记 ⒃

                ※ 理海

2003年2月4日 星期二 晴空万里

一般所说之舍利,其形状、大小不一,质地坚硬而细致,以豆粒状者居多。据传佛之遗骨分为三份,诸天、龙王及人间。如帝释天得受佛之牙舍利,归返天上供养,捷疾鬼曾夺走一枚。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八国分配舍利之事迹,详载于诸经。依《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记载,其时,波婆国之末罗民众欲分得舍利,于本土起塔供养,乃备四种兵至拘尸城,遣使者请分舍利。然拘尸王谓世尊于该国灭度,国内之士民当自供养,遂拒分舍利。同时,遮罗颇国之诸跋离民众、罗摩伽国之拘利民众、毗留提国之婆罗门众、迦毗罗卫国之释种民众、毗舍离国之离车民众、及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亦各备四种兵进渡恒水,请分舍利,拘尸王亦以同样理由拒分舍利。诸王即欲执干戈以力取,香姓婆罗门告谕彼等不可。乃八分舍利与八国,八国皆得舍利而归,各起塔供养。
                     (摘自《佛学通讯》2003年8月)

◇◇◇◇◇◇◇◇◇◇◇◇◇◇◇◇◇◇◇◇◇◇◇◇◇◇◇◇◇◇◇◇◇◇◇◇◇◇◇◇◇
参学琐谈

他很快地也向我点点头,连说:“可以走啦!可以走啦!只是太委屈你了,真对不起!”我苦笑了笑说:“哪里!哪里!谢谢您!”说过,脸也来不及洗,就背着行李走出了这间西屋,以及那间西屋以外的院落和大门,啊!我已算匹马单枪闯过了第一个难关!

走出大门,不远便是一条小街,街上挤满了粜籴麦粮和各式各样的交易人物,这种景象,在我的故乡很久不见了,看到不禁一乐!紧走了几步,在一个小食摊前坐了下来,叫了一碗胡辣汤,一碟子煎粉,四个馒头,饱吃了一顿,立时就感到身上暖和和的,精神一振,昨晚的饥寒疲劳,都随之烟消云散了!付过了钱,问清去圣泉寺的道路,我迎着徐徐上升的朝阳,一步一步地又向前迈进!

圣泉寺,为萧县名胜古迹之一。寺址在萧县城西北一座山腰上,寺后和两侧都是崇山峻岭,前面是岱山湖,寺内植有四季常青的花木,寺外周围则被松、柏、李、桃、石榴、梨、枣等树环绕着,特别显得清净幽雅,巍峨庄严,实为不可多得的一所佛教圣地!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