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道源尊宿
道源尊宿,俗姓王,河南商水周口镇人,与笔者有同乡之谊。尊宿因幼年生母弃世,不容于庶母,与胞姊皆赖婶母抚养成人。二十岁那年,不幸相依为命的姊、婶,又相继病逝,尊宿悲痛之余,顿感人生之苦空无常,乃毅然落发为僧。二十四岁受具于湖北汉阳归元寺,稍事参学,旋即回至出家小庙辅理寺务。二十八岁,因悉律宗大德慈舟法师于江苏常熟虞山兴福寺创办僧学,即辞师南下,入学求法。此后,曾随侍慈舟法师到苏州灵岩山兴建过净土道场,曾同慈航法师在安庆迎江寺助理过寺务,曾在洪山宝通寺同白圣法师闭过关,曾应河南开封净严法师之请任河南佛学院教师,曾朝过九华、普陀二大名山,曾在上海亲近过圆瑛法师,曾在福州法海寺法界学苑代理过教务,曾在北京净莲寺辅助慈舟法师讲过华严经,曾任过河北房山上方山兜率寺住持,曾任过北京广济寺宏慈佛学院主讲,及该寺传戒期中的教授六次,曾任过张家口赐儿山云泉寺改为十方后的第一任住持,曾任过中国佛教会察哈尔省分会理事长等职。一九四九年偕白圣法师来台,先住十普寺,以渡难关。后来应慈航法师之邀,始到新竹灵隐寺、中坜圆光寺助其办学、讲经,接着即创建八堵正道山净土宗海会寺,并屡任台南大仙寺传戒期间的教授,狮头山圆光寺传戒期间的得戒,以及台北观音山、屏东东山寺等传戒期间的得戒;德化之盛,无与伦比,是护教为法的精神,直可与一千三百年前的一位老乡——玄奘大师媲美!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一代苦行僧——广钦老和尚的修行历程①
未出家前的准备
师(注:即广钦老和尚)未上承天寺出家之前,自以为福浅德薄,出家之后未成道之前,若广受十方供养,恐偿还无期,道业难成。因此,当师决志出家后,亦随即在家里学着减衣缩食少眠,为进入空门铺路。及至能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依床铺止息,方肯祝发为僧。出家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承天禅寺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当时承天禅寺住持为“转”字辈的转尘上人,而师则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师座下,由此亦可知师心志所在。
瑞舫法师苦行过苛,不幸英年早逝;师虽拜在瑞公座下,而实际教化广师的任务,完全落在转尘上人肩上。转公知师根基深,将来必为法门龙象,因此,鞭策甚紧,时时耳提面命。某日,大家出坡工作;近午,收工返寺时,正闻午斋云板价响;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平日省吃俭用,汤汤水水,没有滋养,加上出坡卖力,众人都饿得发晕,顾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纷纷挤往斋堂。师本亦想赶往斋堂,可是为转尘上人叫住,命其将所有工具归位;当时,师也饿得四肢发软,两眼无力,一边收拾,心里边一直不是滋味,心想:干这么粗的活,吃这么差的饭菜,又受此奚落,何苦来哉!瞋心一起,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干了,信步朝山门外走去。没有多远,又自忖道:我不是决志苦修,专为了生死而出离吗?今独为一点苦差事闹意气,岂不有违初愿吗?经自己下一转语,忽觉志气昂然,一时倦怠、饥饿、不满,全部抛却九霄云外。遂至转尘上人跟前覆命,转公允其随众入斋堂,并叮咛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后你就知!”自此以后,师更刻苦自励,不敢兴退却之念。
师由于自小不曾受过教育,大字认不得几个,既不能讲经,又不善敲打唱念,经常为人所不耻,自己也觉苦恼。心想:虽然少吃少睡少穿,可是仍然无法上报常住下化众生。于是,决意植福报恩,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家吃饱,然后将掉落于桌上地下的饭粒收拾起来,也不重新洗过、蒸过,就吃将起来。若有远来大德高僧,则为倒茶水、送洗脸水、递毛巾、拖鞋、放洗澡水,或搬砖运瓦、砍柴、煮饭、洒扫、洗刷……,举凡一切粗活贱役,极力承担,从无怨言。(摘自《圣空甘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