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34)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34)

如果皈依三宝的弟子,连坚定的信心都没有,对佛、对法没有信心。他又抱怨了,说:“我没遇着个好师父啊!”有些弟子问我说:“老法师啊!你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个好师父?”我说:“你要什么样的好师父呢?”他说:“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像慈舟法师那样的,像以前的那几位大德。”我说:“那几位大德,你在他跟前,你会气死他啊。当时你或者就不信他,你现在没有那份福德。”我说:“你的福德,也只是遇到我这样的和尚。你能遇到我,也算不错了。如果再待几年我走了,你也找不到像我这样的和尚。”我说:“若是你有福德,有的是大德,我可以给你说十几个,几位现在在台湾。正觉精舍的道海法师,南林精舍的了一法师,现在到美洲来的妙境法师等等,都不错嘛。你的心没有福德,你看人家都没有德,其实是你自己没德啊。”

(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舍的修习

舍是平等、平衡、寂静、恬淡、漠视苦乐(类似中性感受)。舍并不含有舍弃的意思,但在舍的修习过程中,有掺入舍弃,如舍弃执取,而趣向平等、平衡。

在舍的实修中,依厌离欲、远离欲,而达到心境不起波浪,住于中性、平等、寂静的心态。于可意、可爱、可乐的人事物,因离欲、离执取、放下,不再受影响,或受影响而经由不带好恶的注视、观察,而达到不起好恶的分别,而淡然处之;于不可意、不可爱、不可乐的人事物,同样作观,而不再起好恶的分别。恬淡的态度,就是在身口意表现寂静、安然、祥和、调伏,没有强烈情绪变化,当然也不可能有夸张性的动作、表情、话语。

舍的修习,可以针对于某人、某事、某物、某话有爱瞋时来作观修练,也可以历境练心,即六根触境时,在有爱瞋的境上即刻修习。舍的过程及目标在于摆平贪瞋、好恶,而得到中性心、平等心,而在无干扰下,进取涅槃。

(摘自自《嘉义新雨》第21期 明法比丘

◇◇◇◇◇◇◇◇◇◇◇◇◇◇◇◇◇◇◇◇◇◇◇◇◇◇◇◇◇◇◇◇◇◇◇◇◇◇◇◇◇
意大利禅修记 ⑥

 

真诚修习四念处和研读原始经论者,对这“唯一道路”的共识如下:

1.它止观兼具、止观平衡;它戒、定、慧均等。

2.它直下、当下,不节外生枝;依靠自已便能解脱。

3.它是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和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的轴心,用以平衡五根、五力。

4.它是七觉支的检视器,有正智内明才能抉择正法律。

5.它是驶入八正道──解脱道 的衔接管道或命脉中心要道;有正智内明才能觉择正道。

6.它贯穿三十七道品、五蕴、四圣谛,是正向、直向涅槃的导引或指南针。

7.它是破五取蕴、破十二缘起,如实见、如实证四圣谛──苦、集、灭、道 的利具。

成就止、观平衡的四念处,能获种种神通力和最高的漏尽智慧。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 陈慈兰)

◇◇◇◇◇◇◇◇◇◇◇◇◇◇◇◇◇◇◇◇◇◇◇◇◇◇◇◇◇◇◇◇◇◇◇◇◇◇◇◇◇
参学琐谈 (34)

十点多钟,出外作佛事的师父们陆续回来了,一接谈都是北方人,显得格外亲切,立即都向我们走拢来,你一言他一语地询问着北方的情形。大家正谈得起劲时,一个年纪约四十开外,浓眉大眼的出家人,两手捧一只白磁红花的小茶壶,踏着很稳重的八字步走进来。一位同道即刻与我们介绍说:“这位就是我们的当家师父!”我同海秀一齐向他顶礼一拜,爬起来即把真升师兄叫我们来找他的意思,陈述了一遍。他的一张嘴抿得紧紧的,一声也不响,两只大眼睛尽管在我和海秀的脸上转。等他看了个够,最后又把目光停留在海秀头上十二个又圆又大的戒疤上,才粗声粗气地指着海秀问:

“你是真升的什么人?”

“徒孙。”海秀说。

“出家几年啦?”

“十九年。”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