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65)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65)

怎么样不死呢?学佛,成了道了,得了解脱道,就不死了。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这是个谜。我们说死了、死了,那又很便宜你了,死了,了不了?越死越不了,你死的次数越多,你越了不了。为什么呢?你死一次,你这一段生死又有好多的业、好多的事缠着你;下一段生死又增加这一段,越增加越多,也就是惩罚你,你就解脱不了。要想真正得解脱,得解脱道,必须皈依三宝。这是我讲皈依三宝的因缘,你不皈依三宝,你永远解脱不了。

还有,我们都怕苦,怕苦都想求快乐,人人都想求快乐。什么是最快乐的?大家想想看,哪件事最快乐?有了智慧最快乐。有了智慧,他才无挂无碍;有了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有了智慧之后,他才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没有痛苦了,这才是最快乐的。

所以你想求快乐,你就得有智慧。智慧怎么来呢?是从修来的。把障、惑擦干净,你的智慧也就来了。

另外有一种修练的方法,好多人都是这样修练,但对这个方法还没有清楚。若你遇见一切事,不要执著,看开一点,一切法有生就有灭,没有一切是永久的。

(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修行态度小语 ③

自己可能认为自己有很多修行的障碍,例如身体残缺、患病、学历、出身、背景、过去曾有难言的经历、等等。可是,请谨记和相信,事出必有因,你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别人或自然界的头上,可能你不需要为那障碍或经历去承受责备,但你仍然要负责,因为:

(1) 你随时皆有主动权去改变你的现状,尤其是你的身、口、意行为。

(2) 过去你可能无知或无力去应付,可是现在成熟的你,应非无能为力的,只是你还未改变态度(想法)罢了。

(3) 过去的已死,未来的是未知数,正等待你此刻去创造、去改造。

(4) 你可以让上述的种种障碍继续去令自己难受,亦可以立即停止,掉转头去重生,决定在你。

(5) 负面的想法、等待有佛、菩萨或救世主等等出现的想法,皆不是良策。

(摘自《佛法小品》梁国雄居士)

◇◇◇◇◇◇◇◇◇◇◇◇◇◇◇◇◇◇◇◇◇◇◇◇◇◇◇◇◇◇◇◇◇◇◇◇◇◇◇◇◇
二十亿耳沙门的修行 ④

二十亿耳沙门在该经中对佛说“世尊!若有比丘,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解,自得善义,正知解脱者。彼于尔时,乐此六处: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心不移动。”佛印可他的话。

这是说一个修行者在证悟明白后,得解脱知见,心于六尘无欲、远离利养、依戒无诤于他人、乐于爱尽、乐于受尽、心不移动。(摘自《福聚院网站》法增比丘)

◇◇◇◇◇◇◇◇◇◇◇◇◇◇◇◇◇◇◇◇◇◇◇◇◇◇◇◇◇◇◇◇◇◇◇◇◇◇◇◇◇
参学琐谈 (65)

十 毗卢赴考

宝华受戒的事谈完了,现在让我再来谈谈去南京毗卢寺考佛学院的经过吧!

在戒期中,自从大家头上烧了十二个戒疤,领到一张戒牒和一本同戒录之后,就好像大学毕业的学生拿到了毕业文凭似的,心内既兴奋又紧张。同时,还有一点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于是乎三个一群,五个一队,互相交谈着未来的计划:

有的人计划着回小庙当家或作住持。

有的人计划着去金山、高旻参禅。

有的人计划着去苏州灵岩山念佛。

有的人计划着去常州天宁寺学唱念。

有的人计划着去朝四大名山。

有的人计划着去终南山住茅篷。

有的人计划着去上海或南京赶经忏。

有的人计划着去宁波阿育王寺拜舍利。

有的人计划着去缅甸礼大金塔。

有的人计划着去观宗寺研究天台教义。

有的人计划着就住在宝华山学戒律。

有的人毫无计划,能过且过,随遇而安。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