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84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84)

当你打妄想的时候,有的道友说:“我念佛的时候妄想很多,诵经的时候妄想很多、散乱很多,再不就是容易打瞌睡。”我说:“在这个时候,你大声念几声,想想三宝,想想你所念的经,你在这儿做什么的。你的烦恼、妄想、昏睡,就给你撵跑了。”有些道友突然间喊两声,别人吓一跳,以为他发疯了。不是的,他自己内心里头不清净,他克服不了,就大声念。一大声念,他又克服了。这是一个我经常用的方法,但是集体的法会不能用。大家在一块儿,你这样喊一声,把别人吓到了,又造了业了,所以要走到一边去喊。这就是常念三宝的好处。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觉信三宝很久了,却没有得到感应。你有好多毛病,不降你的罪就是好的,还想找感应,还想讲感应啊。为什么没有感应呢?你在皈依三宝的过程犯了很多的错误,把念经的功德都抵消了,只留个善根,有待发现,你还怎么能得到感应。他不检讨过患,只埋怨诸佛菩萨不慈悲,“他又没照顾我了。”你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还会害病啊?”你怎么会不害病啊!(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修行正确的三要素 ⑩

禅修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有时你越想它修的好,它越不行,反而有时候你不经意,它反而会越好。修行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你的心还没有得自在,我们不能够说,我想要好,我想入定就入定。因为我们现在心还会处于散乱,或者处于待调伏的状态,等你的心调伏,你就能够想让它入定就入定,想让它入慈心就入慈心,而想让它修vipassanā(毗婆舍那)就修vipassanā(毗婆舍那)。但是现在不行啊,那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慢慢地去调伏它。调伏不好也要调,好的要培养。这个就是调心的规律。

所以放下得失,只管做,只管修,付出足够的精进,付出足够的努力就是了。而对于禅修的境界,禅修的好坏,我们把它放到一边去。我们要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精进,修行就能够有进步,这样就可以了。然后我们所做的就是付出精进,不要去看效果,看效果的话,你的心就会很紧。(摘自《布衣生活网》玛欣德尊者)

◇◇◇◇◇◇◇◇◇◇◇◇◇◇◇◇◇◇◇◇◇◇◇◇◇◇◇◇◇◇◇◇◇◇◇◇◇◇◇◇◇
参学琐谈 (84)

十三 谈赶经忏

在环境的逼迫下,不得已,我终于跟在大众师父们的后面出堂应付了!也就是说,我终于成为一个“名实相符”的赶经忏和尚了!我记得很清楚,这是一九四六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以后的事。

本来么,经是佛陀亲口所说,忏是古德依经义所造,出家人为亡者念念经,礼礼忏,放放焰口,只要能够如法、老老实实地去做,赶经忏也应该列为自利利他的方便法门之一,有什么不好?可惜的是,一些人把这一种自利利他的方便法门,视同相互交易的商业行业了!因此,念经、拜忏、放焰口的结果,没有利到他人,反而害了自己和佛教!

我在南京赶了半年的经忏,曾亲眼看到几个资质优异、颇有才干的僧青年,因为赶经忏,染上了种种的不良嗜好,而致吐血死亡,又曾亲眼看到几处规模宏伟、道风远播的大丛林,因为经营经忏出些败类的子孙,而使祖庭蒙羞!这能说不是因赶经忏而害了自己吗?这能说不是因经营经忏而害了佛教吗?我敢大胆地说一句:今日的僧伦不振,佛教式微,多半是受了佛事(交易式的经忏)兴隆的影响。因此,我为了奉劝初出家青年道友们,能发起“宁坐蒲团冻饿死,不作人间应付僧”的决心,知我罪我,在所不惜,而来一次“现身说法”,看看当时一些出家人赶经忏的情形,与“僧宝”两个大字,是多么地不协调啊!

我在南京东岳庙正式开始赶经忏的那天,恰巧是去中央门外送殡。我们一共是七个和尚,身上一律披着用粗夏布做成的红色忏衣,前面的两个人敲着大铙钹,其余的五个分别拿着引磬,小木鱼、铛、铪和手鼓,夹杂在送殡者的行列里面,没命地随着抬棺材的往前跑,那些抬棺材的缺德鬼,似乎有意寻和尚开心,他们看着我们七个和尚快要赶上他们的时候,一声“吆喝”,便飞也似地向前奔去!我们为了几个臭钱,为了使亡者的眷属高兴,为了使小字头(当家师)赞赏,为了不被抬棺材的工人小看,就必须与棺材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想与棺材保持着相当的距离,那么,就只有不顾一切(包括身份、名誉等等)地在棺材后面“穷追不舍”了!就这样,头上顶着火热的太阳,脚下踩着滚烫的柏油路,紧一阵,慢一阵地跟着棺材跑。身上披的红色忏衣被风一吹,远看去,每个人身上好像背着一只红色的大皮球,样子滑稽极了!在这当口,每见人向我们看一眼,或是笑一笑,我脸上就感到一阵子火辣辣的,赶忙把头低下去,心想:大概他们在笑我们是“社会的寄生虫”了吧?!(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