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我也思故乡,
那么明天回上海,岂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提要:
·憧憬着家的新鲜与温馨,等尝到莲子心才知道莲子心是苦的
·有人竟然说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都是正常的,难道要人忍受着痛苦去满足
吸毒时的快感
·文学很迷人,也会害人不浅,竟把破坏平静的波浪说成更美丽
·孩子唸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喝鸡汤”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我也思故乡,那么明天回上海,岂不在
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既然要“父母在不远行”又为何“少小离家老大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儒教诗人影响下的意志消沉的
士兵,又何能打胜仗
憧憬着家的新鲜与温馨,
等尝到莲子心才知道莲子心是苦的
在家修行障碍多,这是每个在家人都知道的,我也是在家人,还没有成家的年轻人这些可能没体会,还在憧憬着家的新鲜与温馨,要尝到莲子心的人才会知道莲子心是苦的,尚未尝到的苦头,正排着队等着他呢。
有人竟然说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都是正常的,
难道要人忍受着痛苦去满足吸毒时的快感
有人可能有种思想,生活嘛总有快乐总有痛苦,这是正常的呀。那么痛苦得上吊也是正常?没有痛苦会去上吊吗?这真是泡在糖水里长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说痛苦是正常的。就像吸毒的人,宁可忍受着痛苦去满足吸毒时的快感。都是世间上书,特别是文艺小说,看得太多了,文人笔下无聊的描绘,迷惑、伤害了多少年轻人?
文学很迷人,也会害人不浅,
竟把破坏平静的波浪说成更美丽
我从前就喜欢文艺小说,我自己还写过小说写过剧本,写白话诗是我拿手好戏。在苏州养病的时候,我在公园里散步,旁边在照顾我的学生都知道,我走七步路就写出一首诗,七七四十九步写出七首诗,文艺到底是什么我也懂的。
在文学书上还会把痛苦描绘得:就像平静的湖面上出现了一点波浪,会显得更美丽。多迷惑人啊!可是后果却害人不浅!
孩子唸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喝鸡汤”
尤其是信儒教人写的诗,更是看不得,受了他们影响,修行也就修不起来了。现在人叫孩子去背唐诗,孩子这么小,理解力这么低,能起什么作用啊?孩子心里想的可不是唐诗,所以他唸起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喝鸡汤”(众笑),他想的是鸡汤!岂不是在装模作样演场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我也思故乡,
那么明天回上海,岂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你们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很熟悉,可学不得!大丈夫四海为家,我们要干一番轰轰烈烈、伟大的佛教教育事业,假如我也是这种思想,一看明月,低头想故乡,那么明天回上海(众笑),岂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既然要“父母在不远行”又为何“少小离家老大回”
而且自相矛盾,儒教讲究孝道,“父母在不远行”,这个孝道到底什么性质且不说,我说说他的矛盾。唐诗里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到老了,鬓毛白了,还是家乡的口音。回到家乡去,“儿童相见不相识”,离家很多年了,小孩子都不认得他了,还“笑问客从何处来”。小时候离开家,到老了回去,说明他并没有做到“父母在不远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儒教诗人影响下的意志消沉的士兵,又何能打胜仗
还有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差不多儒教的人都喝酒,喝醉了称酒仙。“欲饮琵琶马上催”,刚刚想喝,门口骑在马上的士兵弹起琵琶,催他赶快出发啦。“醉卧沙场君莫笑”,假如我在前线喝醉了,倒下去睡着了,你不要笑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消极慨叹地说,从古以来出门打仗有几个人回来啊?那么唸了这首诗,大家到前线打仗,都先喝饱了酒,到前线睡着了,全被敌人打死。(众笑)儒教只知道做官、娶妻纳妾、多生孩子、子孙满堂、光耀门庭,能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