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以戒为师(52)
戒德问答 ⒃
阿姜李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必须守戒? 守戒意味着我们把已有的戒德洗净,而不是到比丘沙弥那里收集他们培育的戒德。
我们已了解,戒德指动机端正之心; 染垢的戒德,指动机不端之心。这足以说明人人都有戒德,因为有谁无心? 即便疯人也有心,唯有死尸无心。任何有呼吸的人都有戒德,唯一不同是,该戒德清净与否。正如佛陀对弟子说:
比丘们,我说,动机即是业。
邪恶动机玷污戒德。善巧动机维护戒德的清净。第四问讨论完毕。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⑥
【3.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为梵语,汉译为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随顺解脱等。《大乘法苑义林章》说:
别别防非,名之为别。能防所防,皆得别称。戒即解脱,解脱恶故。
别解脱有两重含义,《大乘义章》说:
言木叉者,此名解脱……何故戒行名为解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
若严持某戒,即能从某种不善行为中解脱出来。持不杀戒,可从杀生恶行中解脱出来;持不盗戒,可从偷盗恶行中解脱出来。同时,持戒还能使我们成就解脱圣果。声闻的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持戒,是迈向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戒,就无法进一步得定发慧,所以这是基础而关键的一步。
《遗教经》说: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是佛陀入灭前的谆谆教诲,告诫弟子在失去依怙后,应将戒和法视为导师,才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开发自身本具的功德宝藏。
二、戒的种类
戒的种类很多,既有声闻戒、菩萨戒之分,也有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戒)、静虑律仪(定共戒)、无漏律仪(道共戒)之分,还有依不同身份所受的七众别解脱戒。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⒇
众所周知,上述问题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对这些问题仅仅提出一些表面化的解决办法,虽然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是内心的贪、瞋、痴、慢、疑五毒。五毒心会驱使众生造作各种恶业而形成种种业障,使众生更生妄想执着而沉沦苦海。化解五毒,要有正知正见,要从戒律下手。如果连基础五戒都守不好,而欲治好根于心源的心理疾病那是不可能的。消除各种业障(即内心的垃圾)的方法,可以通过诵经、持咒、念佛、忏悔或观空等实行,能有善知识指导最好,这也要靠自己去求啊。
由于戒行的亏失而导致诸多的不如意,因果不虚,自作还自受,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对此种种失意,我们应当痛加反省、痛改前非,知错就改并没有男女老少的差别。五戒是道德责任的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也是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所以一定要持好五戒。可以说,守好五戒不仅仅是佛弟子所必须遵循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也是构建和谐、健康、美好社会的重要轨范。(完)
(摘自《佛教导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