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2)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一、布施的重要性

《菩提资粮论》的第一卷说:“布施是智慧的资粮和泉源!”

《菩提行经》的第二卷说:“布施和持戒是一切善行的先导(根本)!”

《布施经》说:“贫困的人是因为前世吝啬和贪爱,大富的人是由布施得来的。”

布施不但可治贫穷,而且还是最好的投资,因为它不但没有风险,并且所获的利润最大──“春播一粒粟,秋收万粒谷”。“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俗语说:“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不舍怎能得?”《大智度论》的第十一卷说得好:“一般人为了得到荫凉、香花或果实所以种树。布施也是如此,得到今生和后世的快乐就是树荫,获得烦恼的解脱就是花朵,成就无上圆满的智慧就是果实。”

布施是最稳当的积蓄。财物每一个时辰、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或每一刹那,不断在生灭变迁,而且总是逐渐趋向毁灭。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五家所共有的(引《大宝积经》语)。只有趁它还没有破损或被夺走以前,赶紧送出去,否则等它变质或损坏后,再布施就没人要了。布施就是把有形的财物,转换成无形的福德,把不坚固、会损毁的物质,转变成坚固而且不会损毁的法财。财物一旦转变成了福德和法财,就不会损坏或被人夺取了而且留到来世还能享用。所以布施是储藏财物最保险的方式。

这个世界正被“无常的火”所燃烧,人生难免一死,所有财物也终归化成灰烬。要趁我们还没被“烧死”、财物还没被烧成灰以前,赶紧施舍,假若犹豫不决,等到大限一到,后悔就来不及了。《大智度论》的第十一卷中说:“譬如有一家大宅院起火了,聪明的人知道这形势的危急,他趁火还没烧到以前,赶紧把贵重的财物先搬出房子外面。房子虽然烧毁了,可是贵重的财物都保存得很好,又可以重建家园和宅院。喜欢布施的人也是如此,他知道身体很脆弱而且危险,财物也是生灭无常的,所以及时布施修福,宛如在火灾中把财物搬运到安全的地方;来世享福快乐,好比那位聪明的人又能重建家宅,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愚痴的人,失火时只知道爱惜房屋,而舍不得搬出财物,他没有考虑到火势愈来愈猛,没有多久,财产全被烧成灰烬了。房屋没救成,财产也泡汤了。因此饥饿受冻,终生忧愁苦恼。吝啬的人也是如此,他不知道身命无常,片刻也保不住。在有生之年,他拼命赚钱购置物品,贪爱财物而舍不得布施,因此成为吝啬的守财奴。没想到死期一到,身体与草木同朽,所有财物也都废弃了,好像前面那位因为失策而终生忧苦度日的人。所以只有大智慧和感受敏锐的人,才能觉悟人生像梦一般幻化、财产像朝露一样保不住,所有的物质都生灭无常,只有勤修福德和道业,才可以出离苦海。”

《六波罗蜜多经》的第四卷说:“如果我布施财物,并且回向愿与一切众生同证无上道,这些财物才真正属于我的。施舍财物饶益众生,可以成就无上的福德和智慧。伹如果我积蓄各种财物而不布施,这些财物就不属于我所有了,因为有了水灾、火灾、盗贼、官府和败家子的侵夺,我无法自在地享用或储存这些财物,到最后我还是空无所有,只是像看管仓库或宝藏的人一样,每天见到许多宝物,都是替别人保管,自己并没有份。一旦我死了,我所爱的财物就被妻妾拿去供奉别人,别人得到这些财物,又更加吝啬贪惜,等到他临命终时,财物又再度被人拿走。这样辗转吝啬下去,最后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们应当觉悟: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财物一定不是我的东西,我只不过暂时保管而已,官府、盗贼、水灾、火灾和败家子等对于这些财物都有份。纵使我恐惧他们侵夺我的财物,想把财物寄放在亲戚和朋友那里,但却又寝食难安,忧虑财物会被人吞占而失散。由于吝啬不布施,才遭受了这些忧苦和危险。”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