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以发愿和回向心行布施
《菩萨善戒经》的第四卷记载:“修行的人,应照常发愿将一切财物布施给十方诸佛、菩萨和众生。宛如弟子以礼物供养师父,师父虽然没有接受,可是这弟子却获得许多的福德。修行者也是如此,他将所有财物都供养诸佛和菩萨,佛菩萨虽然没有领取受用,他也得到无量的福报。因为他已发心把所有财物都供养佛菩萨了,所以他把周遭的财物都当作佛菩萨寄放在他这里,所有权属于佛菩萨。他知道菩萨对于这些财物没有吝啬心,所以能大方而且随意地代替佛菩萨布施众生!”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八十二卷说:“如果想证得无上智慧,就应当发一切种智心(发心追求一切种智与发与一切种智相应的心)!”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九卷说:“菩萨布施,应将福德回向无上智慧,并愿所有众生都能同证一切种智。这种方便善巧能使自己和众生都获得殊胜的利益。如果菩萨布施时,没有发愿与所有众生共同回向无上佛智,就不能成为清净圆满的布施。”
上面几段经文告诉我们布施一定要发愿和回向。谈到发愿和回向,总是离不开心量和志向这两个问题。布施时,心量越大、志向越高,所得到的果报也就越大。所谓“心量大”就是要将布施的福德全部回向给所有的众生,而不占为己有。所谓“志向高”就是布施时要以圆满的佛智或无上的智慧为目标。当然,“心量大”和“志向高”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可以同时并存,而不相矛盾的。因为要成就无上的智慧,便必须破除自私的心态,培养“民胞物与”的胸襟,处处关怀众生。所以佛陀在《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九卷中说:“菩萨布施,普为摄受一切有情,成就无上智慧。”换句话说,就是把我们布施的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而且希望他们早日解脱苦恼成就圆满的佛慧。
将布施的福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有几层含义:
第一、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很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恶业,做了很多对不起众生的事情,欠了众生许多钱债、命债、情债……回向就是以福德来还债,减轻我们的内疚、负担和业障。
第二、无始以来,无数的众生都曾经帮忙和救助过我们,所以众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惠,回向就是报恩。
第三、我们把所有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而不拥为己有。这种广大而平等的心量和智慧相应。因为圆满的智慧是以平等的慈悲心为基础。
第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私是苦恼的根源,惟有透过毫不保留的回向和奉献,我们才能打破我执,而确实体会到真正而持久的快乐。
所以《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十九卷说:“菩萨布施不计较果报,而把所有的布施都回向无上的佛慧!”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九卷也记载:布施时,要发心将布施的福德,赠送给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希望他们解脱恶道和生死的苦恼,未发心追求佛道的众生希望他们早日发心:已发心追求佛道的人,希望他们永不退失。如果追求佛道不退的人,希望他们疾速圆满成佛一切种智。……菩萨布施时,心里要这么想:我布施饮食来利乐众生,希望众生接受了我的饮食以后,能随己所取、少分受用,并且把所剩余的饮食,转施其他众生。那些众生再用一点,而把剩余的饮食再转施其他众生,这样辗转下去,所有的众生都会接受和享用到我所布施的物品。我也因此而摄受了无量无边的善根。我又把这无量的善根福德,普遍布施给十方所有的众生,使他们都能永远解脱恶道和生死。还没有发心追求佛道的众生会很快就发心,已发心的众生会达到永不退转,不会退转的众生能够疾速圆满一切种智。……菩萨因为有这种方便善巧,所以只布施了很少的财物,就能够种下无量的善报,获得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因为他布施的心量大而且把所有的福德回向一切种智。菩萨布施时,心里想:我布施不希望得到世俗或人天的果报,只有希望证得无上的智慧,尽未来际能利乐一切众生。这种回向无上智慧而不贪求其他果报的布施,才叫做“布施波罗蜜多”到达彼岸的布施,而且才能够使所有的修行达到圆满的境界。布施如果不回向无上智慧,就不是清净圆满的布施,而且也不能证得佛的一切种智。这种不能达到彼岸的布施,仍然招来轮回生死的痛苦,而且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八十三卷也说:布施如果不回向或追求一切种智,就不能达到清净圆满的布施境界。能回向和追求一切种智的布施,才能解脱烦恼、达到真善美圣的涅槃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