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夏天我们喝饮料,身心觉得很舒服。一般人认为我们想喝水是因为我们“口渴”和“喉咙干燥”。事实并不尽然,假如纯粹是“口渴”或“喉咙干燥”,那么只喝一口水就够了。喝一口水就可滋润喉咙,而且使口不渴,何必又再喝那么多水!当我们很渴时,我们也许需要喝一两杯水。患有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上消症”)的人喝再多的水也不能解渴。近代的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喝水,是受身体内需要水分的程度所影响,而不是受口腔和喉咙干燥的程度所决定。口渴想喝水是跟脑神经系统和血液的佛学变化(例如血液的含糖量或荷尔蒙含量)有关。尤其是下视丘细胞内血液化学成分的变化,会导致口渴而想喝水。喝水或饮料的快感,就是由于口渴的苦恼暂时停止或减轻所导致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由于疾病的痊愈或减轻,所以我们产生快乐的感觉。如果从来没生病,那快乐从何而来?
由于平日烦虑杂多,所以当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把精神集中在音乐上,烦恼无形中也就缩小范围了。烦恼减少使我们产生喜悦的感受。
当您开车不小心闯了红灯,被警察逮到了,闯红灯本来要罚五千元,可是警察说今天特别优待只罚您一千元就行了,你马上付款,说声道谢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你虽然被罚,却有快乐和欢喜的感觉。
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们遇到升官、发财、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环游世界等“喜事”的时候,会有快乐和欢喜的感觉,主要是由于我们人类本来有很多苦恼,衰老、疾病和死亡的苦恼,打从我们出生那一天起,便一直紧盯着我们,本来还天天耽心空气污染、核子战争、物价波动等,现在把注意转移到“喜事”上,暂时减少或减轻平日所苦恼的事物,所以我们遇到“喜事”才会“精神爽”。所以世俗的快乐都是一种错觉,它只转移注意,而让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威胁遗忘了。可是人生根本的苦恼并没有获得解决。
“一切感受终究是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快乐、喜悦和中性的感受最后都会变成痛苦和忧恼的感受。为什么快乐和喜悦会变质呢?因为世间的一切生物都是生灭无常,我们自己与所喜爱的一切事物都不断在变化、不断走向衰老和灭亡。所以佛陀说:“无常本来是隐含着痛苦,一切有条件(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而天下没有一件事物不被无常所吞没!”(参见《无常经》)无常终究会感到厌腻和疲倦。幸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假如有的话,那种痛苦恐怕也会使人吃不消,因为一直坐在宴席上,再好吃的东西也会吃腻,聊天谈话久了会厌倦,坐久了也会累坏人的……。
食色是人的大欲。假如一个人整天享受饮食和色欲不停止,超过了饱和的程度,食和色都会产生负的“边际效用”,那时食色就变成痛苦和忧恼,而不再是享乐了。所以追求和享受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东西都不能导致永恒的快乐。永恒的快乐要在自己的心灵上求,而非向外求得的。
对于物质的享乐,如果超过我们的负荷量,都会变成苦恼。物质的享乐,久了会变成受苦、牵绊、和束缚。可是痛苦的事物一直累积或重复出现,却不会变成快乐,忧恼久了不会化成喜悦。例如:受别人的打骂是苦恼的事,一直不断地受打骂,只有苦上加苦,绝不会转变成快乐。所以“痛苦”和“忧恼”的感受是实在的,“快乐”和“喜悦”的感受是虚妄的。
另外一个对我们不利的因素是: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感到时光流逝得特别快。而在受苦和忧恼的时候,却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所以我们才有人生“苦多乐少”、“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的感觉。正如爱因斯坦(1879-1955)对一群年轻的学生解释他的“相对论”说:“当你跟一个好女孩坐在一起,过了两个小时,你可能感觉只有一分钟。但假如你在很热的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将会觉得好像已经过了两个钟头。那就是相对论!”因为这样,所以佛陀教导我们“惜福而不可贪图物质享受”、“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并且启发我们:“境随心现”、“业随心转”、“以心转业”、“透过心灵的净化来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
总而言之:觉悟“一切感受终究是苦”是实观,而不是悲观。因为我们凡夫的快乐和喜悦是建立在痛苦和忧恼的减轻之上。我们的快乐和喜悦都很肤浅而且飘浮不定,物质的享乐终归变成苦恼。唯有走出纷扰的相对境界,证入绝对永恒自在的涅槃,才是毕竟常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