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贪执成束缚
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了执著,所以才不能自在无碍。贪爱、憎恨和愚痴是最深的执著。贪爱使我们多得无厌,常不知足。憎恨使我们怒火冲天,愤恨不平。愚痴使我们迷糊颠倒,是非不明。所以《大学》说:
“心中有了愤怒,就不能平正;有了恐惧,就不能平正;有了喜好,就不能平正;有了忧患,就不能平正。”(《大学》传第七章)
愚痴会产生贪爱,贪爱会导致憎恨。憎恨使我们与外在的境物格格不入,并且作茧自缚。
执著是身心的束缚和重担。贪执一件事物,就产生了一个束缚和烦恼。贪执越多,束缚和烦恼也就越多。贪执越深,束缚和烦恼也就越强烈。所以贪执是坚固而看不见的结。“心有千千结”就是形容一个人的执著又多又深。
难怪佛陀在《金色女经》会说:“人生的苦都是从贪爱产生的,生了就会衰老,衰老就会生病。疾病会导致死亡,从死亡又导致忧愁和哭泣。所以天下的苦都是因为贪爱产生的。”(参见《经律异相》和《释文纪》第一卷)
贪执就是苦。因为贪执就不得自在。贪执就是“盖子”,因为它会覆盖我们清净明灵的心性。贪执就是“障碍”,因为它会阻塞我们的智慧。执著就是“逼迫”,因为有了贪执,我们就会被它左右,它驱使我们造作不好的行为而堕入内疚和悔恨的深渊。执著就是“颠倒”。因为它常会迷惑我们客观的认知,使我们不明白事理。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对它起了执就会吃大亏。因为到头来,我们必会失望痛苦。贪执不但使我们迷惑颠倒、昏头转向,把生灭的事物看成永恒、把苦因看成乐事而在苦中作乐。而且在寻欢作乐时,忘记“无常迅速”。事实——无常的火正在燃烧,衰败和死亡的步子已逐渐走近每一件事物。
没有智慧的人,经不起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一旦被贪欲勾引住了,就会掉进物欲的陷阱而难以脱身。正如《四十二章经》所说:
“对于财物和美色贪执不舍的人,好比无知的小孩用舌头去舔刀子上面的蜜糖。蜜糖明明只有那么一点点,舔一下子就光了,但却有割伤舌头的危险!”
《大智度论》也说:“可怜的众生时常追求和陷入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而不能自拔。五欲这东西得到手以后,就会欲罢不能,苦恼越来越多。好比火焰上添加木材,愈烧愈猛烈。五欲的快乐其实既单调又肤浅。它好比野狗啃骨头,再啃还是那个味道。五欲会产生纷争,好像秃鹰在抢吃死尸上面的腐肉。五欲好像毒蛇一样恐怖,一踩到就会伤人。五欲很不实在,宛如梦中所得到的东西一般。五欲很短暂,宛如过目云烟和电光石火一样。世上的人因为愚惑,所以才会贪着像昙花一现般的五欲。而没想到将来会在三恶道忍受更多的苦恼!”
二、度过彼岸
(一)“度”的意义
“度”这个字,在印度话叫做“波罗蜜多”。这个字在古巴利文没有尾音,所以也被音译成“波罗蜜”。“波罗”就是“彼岸”的意思,而“蜜多”的字义就是“到(达)”。印度的文法,先列名词,后写动词。而我们中文习惯却先写动词,然后再写受词或名词,所以翻成我们中国话,应该写成“到达彼岸”,而不是“彼岸到达”。“到彼岸”就是离开生灭无常苦恼的这一边,而渡过烦恼的苦海,到达绝对、永恒、圆满的彼岸。
依照印度的古习俗,凡是所做的一切事情究竟圆满,就可以说“到达彼岸”。这意思又很像我们的方言“到家”。比方说“火候到家”、“服务到家”都带有“彻底圆满成就”的意思。所以《大智度论》把“波罗蜜多”翻译成“事究竟”,意即:所作的事情已经究竟圆满达成(目标)了。《瑞应经》和《六度集经》把“波罗蜜多”译成“度无极”,意指:到达无限或无碍的大自在境界。它不但有达到“自由自在”、“精深博大”的意思,同时又有“炉火纯青”和“不可言说”的意义。“度无极”也可以解释为“超越无限”,例如《大智度论》说:“有和无这两种见解都是戏论,超越有和无这两种执著,才可以达到圆满自在的境界。”
《大乘义章》把“波罗蜜多”译作“度”,带有渡过(苦海)、超越(生死)或解脱(烦恼束缚)和度化(众生)的意思。
再者,“波罗蜜多”跟梵语“阿罗蜜”语音很相近。“阿罗蜜”就是中文“远离”的意思,所以也有人以“远离”来解释“波罗蜜多”的含义。唐朝的窥基法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他说:“由于修行般若智慧,而远离一切障碍和染著。”(《心经幽赞》)
由上可知,各家的译名虽不相同,但意义却是可以相通的。(参见江味农居士所著的《金刚经讲义》和周止菴先生著的《般若心经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