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的两种层次
就世俗的观点来说,烦恼和解脱是不同的,断除烦恼才可以得解脱,解脱此岸的烦恼而证入彼岸的涅槃,叫做“度”。离开众苦煎迫的五浊恶世,而到达安乐永恒的清净境界,叫做“度”。从开始觉悟而逐渐到究竟圆满的觉就是“度”。
就究竟的观点来说,烦恼与解脱、生死与涅槃、此岸与彼岸都不是相异和相离的。所以《维摩诘经》的〈观众生品〉说:“佛陀为有增上慢的人说:舍离淫欲、愤怒和愚痴才可以得到解脱。如果对方没有增上慢,佛陀就说:淫欲、愤怒和愚痴的体性即是解脱。”到底什么叫做“增上慢”呢?僧肇法师说:“轻视生死,而尊重自己的道法,就是增上慢。”道生法师也说:“获得佛法少许的成就而自以为了不起,就是增上慢。”(见李翊灼所辑的《维摩诘经集注》的第六卷)
佛陀在《净业障经》中对文殊菩萨说:“不但贪欲、憎恨和愚痴是障碍。如果执著法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也都成了障碍。甚至有了佛、法、僧、空、无相、无作的执著也都变成障碍。……简而言之,如果心中有了对待的名相,认为一切事物有束缚和解脱的差别,就是障碍。……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性本来没有障碍,而凡夫和愚痴的人却自生分别,执著法相,而排斥非法相,所以造成对立和纷争。例如愚笨的人布施时,对于吝啬的众生不生恭敬心。因为没有恭敬心,便产生了憎恨和厌恶心;因为憎恨和厌恶心而堕地狱。自己持戒,而却轻视犯戒的人,说犯戒者的过失而使别人生不敬心,因为不恭敬而堕落恶道。自己修行忍辱,又因为忍辱的缘故而生贡高我慢心,以为自己了不得而轻视其他的人,因此而放逸造罪。自己精进而却轻视懈怠的人,自己修禅定而轻视散乱的人,自己修智慧而轻视愚痴的人,也是同样的情形。”
《大乘起信论》的上卷也说:“一切事物本来都不可说、不可分别。……因为一切事物都同样是真如,那还有什么好分别的呢?”
《中论》的〈破因缘品〉说:“一切法不生也不灭、不常也不断、不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出。”
由此可知:“此岸”和“到达彼岸”都是方便说,都是一种假名。对于明白般若智慧的人来说,眼前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罢了。既然是幻相,因幻相所产生的苦恼又怎么会是真实的呢?所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古德也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明心见性以后,自然就能洞悉世间是一种“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和“唯心所现的幻相”,而不再去执著它。连大地都是幻相,哪里还有什么“此岸”和“彼岸”呢?因此《维摩诘经》的〈观众生品〉说:“一切法都是解脱相。……如果看见自己有所得、有所证,那么他就不明白清净与平等的真理,他对于佛法仍然还有增上慢!”
心中起了能(度)所(度)的对立观念,就受到名相的束缚,又怎能达到无碍的境界呢?这也就是《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里所说的:“生和灭是相对的两种不同现象。一切事物本来就不生,哪里会有灭呢?体悟到这无生的道理(经上称之为‘无生法忍’),就可以进入没有对立与纷争的心灵境界(经上称之为‘入不二法门’)。……我和我所有也是相对的两种不同概念,因为有了我的概念,便会又认为这个我已拥有某些事物。假如没有我的概念,就不会执著周遭的事物被我所拥有,于是便可进入和谐平等的心灵境界。……”